双重压力|刘擎谈教育内卷:现行培养模式中,最缺乏对品格的养成( 二 )


另一重压力 , 称作“唯我论” , 就是认为世上的事物 , 其本身并不具有客观价值或意义 , 价值和意义都是“我”所赋予的 , 是“我”的创造物 , 于是形成了很强的价值主观主义 。
【双重压力|刘擎谈教育内卷:现行培养模式中,最缺乏对品格的养成】在这种状态下 , 现代人一边由于现代社会提供的众多自由选择而感到“太爽了”;但同时也感到“太难了”:不仅因为实现梦想还需要各种条件 , 更难的是 生活的意义要靠自己完全担当 , 自己所做的选择和判断要由自己确立一个好坏的标准 , 这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判断的负担” 。
总体而言 , 目前许多人追求的是相当狭隘的、功利性的目标 , 但这无法构成价值和意义的基石 。
以教育领域为例 , 刘擎讲“现在的学生都将名校设为目标 , 但我们会看到 , 无论是中国的清华、北大 , 英国的牛津、剑桥 , 还是美国的常春藤学校 , 这些世界名校的校训都深刻而博大 , 它们育人的目标从不是着眼于追求个人的功名、权力和财富 。
这提醒我们 , 对于现在流行的这样一种功利性的价值观 , 需要展开反思 。 而且 ,我们这样一个有儒家传统的文明大国似乎比其他一些现代国家还要注重功利 , 相信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 , 这是特别让人忧虑的 。 但是 , 因为“工具主义”变成一种社会普遍流行的观念 , 要靠自一己之力来抗拒 , 也相当困难 。 ”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呢?
刘擎指出 , “工具主义”和“唯我论”这两种思潮 , 源于现代社会所引发的变化:宗教压力与传统道德边缘化 , 不再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支柱 ,人们与世界的关系更多地转变为索取和利用 。
例如 , 大自然本是人类的孕育者 , 人们安居其中 , 但如今 , 人类与自然之间更多地是一种取用关系 , 人类把“自然世界”客观对象化 , “自然母亲”变成了“自然资源” 。 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 。 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接近于一种取用关系 , 也许除了家人和特别亲密的朋友 , 一个人大多数的“朋友”其实是所谓的“人脉” , 是“对我有用处的人” 。 甚至 , 有些人以很强的取用态度对待自己——将身体当成了享乐的工具 , 不顾健康的饕餮美食或者忘情游戏 , 把自己的存在变成了一种感官的刺激 。
随着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发展 , 社会使人的“功能性”越来越细化 。 这使得整个社会在物质创造上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和繁荣 , 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的身心健康的损失、社会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片面的发展……等等 。
在这种工具主义的取向下 , 社会对人的培养目标也变得单一化且功能性 。 “ 大家主要关心你能够完成什么样的功能 , 而不太在乎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 而这个单一化的目标多半和财富、利润有关 。 只要道德不影响功能 , 即便出了问题 , 也可能认为那是你的私事 , 个人承担就好 。 ”
在这样的环境中 , 从孩子、到青年、到成年人都普遍产生了焦虑的情绪 。 因为 , 人原本有着丰厚而全面的感知与愿望 , 不是庞大机械中运转的齿轮或螺丝钉 , 很难在这样的单一目标中获得幸福 。
2017年 , 风靡全球的哈佛大学幸福课的授课者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 人们普遍追求五个维度的发展: 一是自我满意度;二是身心健康;三是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四是品格和美德;五是亲密关系 。 早在百年之前 ,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西美尔就说 , “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 , 而人无法栖居在桥上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