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压力|刘擎谈教育内卷:现行培养模式中,最缺乏对品格的养成( 三 )


并且 , 幸福感的缺失、意义的匮乏感以及焦虑和抑郁的困扰 , 不仅发生在贫困阶层、中产阶层 , 同样也存在于高收入群体甚至顶端人物中 。
“这是全社会需要反思的问题 。 ”刘擎说 , 现在流行的一些成功标准和方式其实是可疑的 , 也许 成功需要新的定义 。
他讲:“如果说‘成功’指的是拥有一个丰盛的人生 , 那我觉得成功是好的;如果只是狭隘地以财富、名望和权力为目标来界定成功 , 那么这样的成功很可能是片面的、有问题的 。 一来 , 即使达成了目标也未必能幸福;二来 , 大概率也难以成功 。 因为成功需要很多人提供帮助 , 而过于急功近利的人不怎么讨人喜欢 。 ”
就教育而言 ,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幸福 , 但遗憾的是 , 许多人迷信一种虚假的系列等式:孩子未来的幸福等于“有出息” , 有出息等于在财富的地位上“出人头地” , 而出人头地就等于每个阶段都要进名校上学……于是 , 从幼儿园就要开始赢过别人 。 但这种环环相扣的系列等式 , 完全是一种粗暴的化约主义 。
刘擎指出 , 这种如同战争般的“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恶性竞争口号 , 也与流行的工具主义有深刻的关联 。 这种“战争” 牺牲的往往是孩子心灵和天赋发展的需求 。
在升学的道路上 , 竞争不可避免 , 但刘擎认为 ,高度竞争并不等于低效重复的“内卷” , 后者只能导致意义感的匮乏 。
他说:“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了教育就意味着大规模的训练、统一的教材和标准 , 但我们也知道 ,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 , 也是学习如何在共同体中生活的过程 。 现代的一些教育模式简化了教育中本该包含的情感、价值、归属感以及人与人之间丰厚的关系 。
当然 , 当下流行的观念和氛围对每个人都会造成压力 , 这不是任何单独的个体仅仅依靠观念转变就能改变的 。 现实很严苛 ,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紧张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内在构造的一部分 。 对于这种紧张 , 可以抵抗、妥协、躲避 , 或者协调、突破……每一种选择都有其代价 , 我们需要在权衡后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 。 ”
如何摆脱教育的焦虑和内卷?
那么 , 面对“内卷”下的焦虑 , 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刘擎认为 , 我们需要 摆脱现在的焦虑和所谓内卷 , 但方法不是让大家躺平 。 “所有的进取心、积极性都是重要而值得鼓励的 , 但不应该全部投入在一个极为单一的目标和狭隘的路径中 。 ”他表示 , 在社会的系统性焦虑面前 , 个人仍然有积极生活和作为的空间 。
为此 , 他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 培养反思意识 , 探索热爱
哲学最初的含义是追求智慧 , 在哲学思维中 , 刘擎首推的就是反思意识:从生活中抽身而出 , 把自己的言行、处境客体化 , 观察到自己做出的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结构和驱动力 。
刘擎表示 , 通常 , 只有当人遇到了困境 , 才会启动反思 。 反思是人与生俱来的机制 , 但也需要后天去学习和丰富 , 变成一种自觉而强大的的能力 。 比如 , 面对当前的“信息茧房”效应 , 要有意识突破一种真理在握的、言之凿凿的宣称 , 也要小心一种完全没有自我反省的极端主义的论述 。
为什么全球顶尖名校都提供那些看起来没有用的 通识教育?那些“全人类的文明经典”能帮助学生学会思辨 , 成为一个丰富而有能力的人 。 人培养好了 , 就能更好地做事 , 而且会在更开阔的意义上有利于人类社会 。
此外 , 刘擎提到 , 还有另一种流行的育儿观点——“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这种概念被简化和神化了 。 一个人的自我 , 其内心的想法、爱好和愿望 , 无法凭空而来 , 不是无中生有 。 它们是哪里来的呢?有些是社会化的结果 , 有些来自基因、早期教育 , 还有些是受他人的影响 , 比如看了一本书、遇到一位良师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