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压力|刘擎谈教育内卷:现行培养模式中,最缺乏对品格的养成( 五 )


刘擎提到 , 在一些北欧国家 , 一个管道工人和一个大学教师的薪资待遇相差很少 , 这也有利于造就平等的尊严 。 因此 , 如果要让职业教育成为年轻人愿意选择的一个通道 , 需要公共政策和社会观念逐渐发生变革 , 这需要长程的规划 。
3 , 注重品格的养成 , 从小抓起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 , 教育包含社会化的所有影响 。 而在刘擎看来 , 在当前教育中品格养成仍然没有找到卓有成效的方式 。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注重人的四种品格:正义感、勇气、审慎(实践智慧)和节制 。 所有古典文明教育都强调品格的养成 。
我国在1957年也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然而问题在于 , 现代社会中 , 那个代表着“社会认可”的“标的物”过于单一了 。 在中学、大学阶段 , 学生的目标主要是分数 , 而毕业之后的工作 , 目标就转变为财富 。
为什么一个人的诚实、善意、慷慨、正义不能成为竞争的标的物?也许答案是 , 现代社会中 , 一个人是否品德好、是否具有正义感 , 只有周围的人才知道 , 而金钱和财富却是世界通用的一个“标尺” 。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 , 和学习语言一样 , 品格养成需要从小抓起 , 过了一定年龄就很费力 。 刘擎也发现 , 很多年轻人身上因为早期教育缺失足够的品格培育 , 会在成年之后出现许多人格障碍或心理 。 最终会体现为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 比如“自我中心”、过度依赖的“妈宝”或者“以特别偏狭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规则”等等 。
刘擎感慨 , 缺乏对人的友善是令人担忧的 。 “我觉得 , 现在这种友善似乎非常‘稀薄’ , 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 ”甚至在亲子关系中 , 家长对于孩子的友善有时也是缺失的 , 家长可能会因为分数而在孩子面前失控 , 喊出“你怎么连这道题都不会做?”“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的责难 。
“这些疑问的背后其实存在着一种指向 ,这种指向关心的是孩子怎么去达成某个目标 , 但很少关切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 但我们知道 , 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人 , 需要有远比高分更厚实的积累 。 ”
刘擎对茁壮君说 , “我的一个看法是 , 父母应当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的品格培养上 , 而不是高强度的课程学习 。 孩子更需要学习的是 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处理争议、怎么应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怎样在困境中保持尊严 , 仍然可以发现生活的意义?……这些都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 因为孩子的成长与未来充满各种挑战 。 ”
刘擎也谈到 , 要回应这样的问题 , 一方面需要外界的包容和理解 , 但在改进社会政策、文化氛围、系统结构的同时 , 每个人也需要从品格教育中获得滋养 。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理解和触及一件事:在没有拿到“金牌” , 甚至没有“进榜”的时候 , 我们应当如何面对 。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