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压力|刘擎谈教育内卷:现行培养模式中,最缺乏对品格的养成( 四 )


正因为每个人内在的“自我”是会改变的 , 因此都需要通过不断做出新的尝试来澄清自己 。 所以 ,重要的是让孩子有机会在不同的领域尝试和探索 , 来形成自己、发展自己 。 家长要做的也是引导和帮助孩子慢慢识别出自己的热爱 , 并持续给予鼓励 。
刘擎认为 , 当一个人具有了热爱的内驱力 , 就有能力自己识别问题、判断环境、制定措施、解决问题 , 并在其中获得快乐 , 这样的人在将来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 无论是在哪一种意义上 。
刘擎对青年人谈道:人是可以试错的 , 不是说进了哪个学校或一次没考好就定了终身 , “即使到了四五十岁 , 都可以重新出发 , 我们迎来的每一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 。 ”
他的看法也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 。 15岁 , 他水到渠成考入化学工程系 。 但上大学后 , 出于兴趣 , 他会通宵达旦阅读许多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著作 。 那时 , 学习人文学科和自己的现实距离非常遥远 , 当时“也不知有什么回报 , 但最后发现是喜欢的 , 而且自己也享受这个过程 。 在这条道路上 , 即使我没能够取得多少成就 , 我想我仍然会觉得拥有幸福的生活 。 ”

双重压力|刘擎谈教育内卷:现行培养模式中,最缺乏对品格的养成
文章图片

刘擎教授在线上与青年学生们对谈
2 , 开阔视野 , 完善退出机制
在孩子的教育焦虑中 , 家长们通常恐慌的是“ 被别人家孩子超过了怎么办?” 。 对此 , 刘擎指出 , 要摆脱教育焦虑还需要开阔的视野 。
比起工业时代早期 , 如今的世界已经开放了更多的可能性 , 如果仍然相信单一的分数决定论 , 把成长和未来押宝在考高分、进名校和所谓的热门专业上 , 认为只要如此将来就会得到好的社会地位 , 这很可能陷入了一种虚假的化约主义 。 例如 , 前些年特别受欢迎的金融行业 , 现在也不那么在意科班出身了 , 相应专业的学生也未必就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
刘擎表示 , 未来世界那么复杂而丰富 , 家长要明白 , 一个孩子热爱学习、与人为善、身心健康、擅于表达沟通以及与人合作……这些是放之四海而有用的基础能力 , 在任何行业都能快速成长 。 “我们忽视了这些 , 抓住了一些特别皮毛、特别狭隘的解题技巧 , 很可能马上就陈旧了 , 就像‘你拼命学算盘 , 计算机却诞生了’ 。 ”
生活中 , 刘擎在家里也会鼓励孩子 , 不要担心在班级里的排名 。 他认为 , 如果早期经历无虞 , 那么家长只要给孩子一个温和的环境就够了 。 “我们也鼓励孩子 , 在班上排名无论如何都没关系 。 高强度训练模式 , 会有各种隐性代价 , 而且是低效或无效的 。 因为对一个人来说 , 某项特定的能力 , 在特定的时期 , 很可能有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 就像一个人的身体 , 如果营养不良会阻碍耽误发育成长 , 但营养过度完全是浪费 , 甚至会产生副作用 。 ”
因此 ,在他看来 , 足够好的教育是 , 小心呵护孩童的早期成长 , 并慢慢发掘孩子的天赋 , 给予适当的营养 , 孩子自然会成长到自己应该长成的高度 。
视野打开之后 , 刘擎建议家长和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 , 分数之外的那些重要却被轻视的赛道 。 “如果学校没有提供 , 自己有没有主动开辟出新的可能?”刘擎讲 , 人的潜能多种多样 , 同样是在剧场 , 为什么大家都要看同一部电影?为什么不能有的人看话剧 , 有的人看昆曲呢?
在社会层面 , 完善职业教育、国际化教育等多渠道的退出机制也是缓解教育焦虑的必要途径 , 但这需要许多条件的配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