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通培养出了魏征,胡瑗培养出了程颢,古代名师如何培养学生?( 二 )



教育|王通培养出了魏征,胡瑗培养出了程颢,古代名师如何培养学生?
文章图片

王通 画像
王通十分注重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造与发展 。 他一生著述颇丰 , 在教授学生之余 , 还为他们编写大量的经学辅助读物 。 据《中说》记载 , 王通在教法上也进行改进 , 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 不断充实和改善教材的内容 。
在教学中他还注意吸收佛、道等其他教派和学派的思想 , 把一些可借鉴的内容拿来丰富和充实儒学 , 改变了其单调乏味的状况 , 增强了趣味性 , 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 。 王通注重因材施教与兼收并蓄 , 对于不同的学生 ,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 , 他的论述就会有所变化 , 因人而异地加以解释 , 效果很好 。

教育|王通培养出了魏征,胡瑗培养出了程颢,古代名师如何培养学生?
文章图片

王通《中说》
据《中说·问易篇》载 , 魏征问:“圣人有忧乎?”王通回答:“天下皆忧 , 吾独得不忧乎?”魏征再问:“圣人有疑乎?”王通答:“天下皆疑 , 吾独得不疑乎 。 ”魏征问完走了 。 王通给董常说:“乐天知命 , 吾何忧;穷理尽性 , 吾何疑 。 ”
董常说为什么给魏征不这么说?王通说:“征所问者迹也 , 吾告汝者心也 , 心迹之判久矣 , 吾独得不二言乎 。 ”从这段对话也可看出 , 对于不同人 , 王通的教育理念也不同 。
王通还非常重视道德修养 , 并提出了提高道德修养的相关法则 。 他要求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 要有远大的志向 , 据《天地篇》载:“魏征、杜淹、董常至 , 子(王通)曰:‘各言志乎 。 ’征曰:‘愿事明王 , 进思尽忠 , 退思补过 。 ’淹曰:‘愿执明王之法 , 使天下无冤人 。 ’常曰:‘愿圣人之道行于时 , 常也无事于出处 。 ’子曰:‘大哉 , 吾与常也 。 ’”
这些主张成为王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 也是他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 其中的不少概念和提法是有创造性的 , 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影响 , 并为后世学者广泛地借鉴 。
胡瑗:率学生畅游大好河山
胡瑗(993-1059) , 北宋著名教育家 ,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 , 世称安定先生 。 胡瑗屡次科举不中 , 绝意科场 , 以教书谋生 。 宋仁宗景祜元年(1034) , 范仲淹迁知苏州 , 创建了“苏学” , 聘胡瑗任教授 。 庆历二年(1042) , 应滕宗谅之邀出掌湖州府学 。 在湖州任教九年 , 胡瑗教学有方 , 其订学规还被朝廷取为太学法 。 皇祜二年(1052)起 , 胡瑗在太学讲课 , 后任学政 , 负责“管勾太学” , 后封为太常博士 。

教育|王通培养出了魏征,胡瑗培养出了程颢,古代名师如何培养学生?
文章图片

胡瑗(文昭)画像
胡瑗在教育学生时 , 责任心很强 , “视诸生如其子弟 , 其父兄 。 ”欧阳修称赞他“教学之法最备” 。
据清代丁宝书《安定言行录》一书记载 , 胡瑗曾指出:“学者只守一乡 , 则滞于一曲 , 则隘吝卑鄙 。 必游四方 , 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 , 以广其闻见 , 则为有益于学矣 。 ”

教育|王通培养出了魏征,胡瑗培养出了程颢,古代名师如何培养学生?
文章图片

记录胡瑗教育思想的《安定言行录》
为此 , 胡瑗带领湖州的学生游览关中 , 登高远望 , 北方的雄伟山河跟南方的秀丽风景迥然不同 。 胡瑗对学生说:“此可以言山川矣 。 学者其可不见之哉!”
胡瑗不但指导学生学习 , 还督促他们锻炼、休息和娱乐 。 他在湖州州学建立了射堂和乐斋 , “士虽学书 , 不废骑射、琴瑟” , 学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 , 还要学习射箭和音乐 。 每次大小考试之后的晚上 , 他都让学生集中在首善堂 , 奏乐唱歌 , 到二更才散 。 他的教法不但被宋人传为美谈 , 即使过了六七百年 , 清朝人还在仿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