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词|东西问|姚小平:Taikonaut、Chinese Dama……这些“中式英语”蕴含着什么?( 二 )



借词|东西问|姚小平:Taikonaut、Chinese Dama……这些“中式英语”蕴含着什么?
文章图片

资料图:游客在南京参观中国科举博物馆 。 泱波 摄
语言学也有“买方市场” , 借词“借”的是什么?
19世纪 , 西洋科学的术语和概念大规模传入中国 。 中文中找不到合适的表达 , 便出现了很多借音词 。 姚小平表示 , 与属借用型语言的日语不同 , 中文则更倾向于借用概念 , 然后把其改造得像是自有词汇 。 比如“水门汀(英语cement的音译词)”这样的词汇 , 虽然在方言词典中仍然存在 , 但渐渐被“水泥”所取代 。
另一方面 , 中国的表达方式也影响着西方 , 旧时上海租界中的“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 , 是指在洋泾浜地区不讲语法 , 按中文“字对字”地转成英语口语的方式) , 以独特的方式融入 。 姚小平举例说:“long time no see , ‘好久不见’ , 现在已在英语中运用得很自然 , 也收录在词典里 。 ”
而早期中国移民和留学生则将生活词汇带到海外 。 姚小平称 , 随着中餐馆的出现 , “西方人吃的中国菜比较多 , 因为没有西方词语指代菜式 , 他们就跟着中国人叫 , 甚至包括炒菜的锅叫‘wok’(锅的音译) , 这种词汇他们借用了不少 。 ”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 西方媒体和西方民众使用的中文借词类别不再只是生活词汇 , 为了能够理解中国特色经济概念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family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铁饭碗(iron rice bowl)”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成为英语中的固定搭配 。
姚小平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称为语言学上的“买方市场走强”——中国对海外影响越来越大 , 很多概念传至西方 , “跟中国人做生意或交往的人 , 选择借用中国词 , 意味着潜意识中选择了这类信息传播的对象 , 即读这些文章、听这些人说话的人是‘我们圈子’的人 。 现在这样的圈子越来越大 。 ”
汉语拼音也是现代汉源借词数量增加的推手 。 比如曾出现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的“Chinese Dama(中国大妈)” , 英国广播公司(BBC)专题节目的“Tuhao(土豪)”等 , 都属于通过拼音直接音译的借词 。
姚小平指出 ,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存在缺陷 , 因此会产生借词和借用 。 借西方的注音字母创造自己的拼音 , 是因为中文缺乏一种明确的表音工具 , 或者说 , 拼音是中西交流中 , 借助注音来帮中文一个忙 。 这种交流中的演进是所有语言的共同特点之一 。

借词|东西问|姚小平:Taikonaut、Chinese Dama……这些“中式英语”蕴含着什么?
文章图片

资料图:2017“你好大妈”全国广场舞总决赛落幕 。 陈春光 摄
顺应语言发展客观规律 中文该怎样走向世界?
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都有自己的中文注音系统 。 例如《百家姓》第一位的“赵” , 大陆拼为“Zhao” , 台湾地区注音为“Chao” , 香港拼为“Chiu” , 新加坡拼为“Chow” , 澳门和马来西亚华人的惯用拼法也各有不同 。
“一种语言应该允许存在差异 , 如果语言使用基数特别大 , 像中文有十几亿用户 , 就一定会出现大量变体 。 ”姚小平称 , 从生物学理论上讲 , 一个物种变异越多 , 越有益于自身的改进 , 存活的可能性也越高 。
英国人曾认为伦敦音是唯一标准音 , 像“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中式英语”一度是贬义词 , 但现在社会语言学家认为 , 英语不再是World English , 而是World Englishes 。 单复数之差 , 体现了变体之多 , 变体多有利于英语扩散 , 所以现在欢迎“中式英语”存在 , 且会吸收后者的影响 。 中文也是一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