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写作课何以照亮生命

读范秋潮《照亮生命的写作课》 , 我想起了往事 。
20世纪80年代初 , 我搬入学校分配的60平方米套房 。 那时 , 来我家谈天说地的大多是有些叛逆的男生 , 女生似乎只有范秋潮 。 毕业后 , 范秋潮到漳州师院(今闽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 此后还尝试教小学生写作 。 经过20多年的实践积累 , 她的写作教学主要成果结集成了《照亮生命的写作课》一书 。
令我惊喜的是 , 这本书并不像当下流行的作文教学著作基本都是经验的堆砌 , 范秋潮选择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了理论建构 。
一般作文教学著作有一个共同出发点 , 就是教师如何把握写作知识体系 , 如何深入适应学情 。 范秋潮没有盲目跟随潮流 , 她很重视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 , 但又不满足于现成的作文教学知识体系 。
在我看来 , 这有着深刻的道理 。 某种程度上 , 所谓作文教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 比如单纯地强调“贴近生活” , 这是片面的 。 所以 , 范秋潮在书中提出了“贴近自我”的概念 , 提倡将“贴近自我”与“贴近生活”结合起来 。 其深刻性不仅在于理论上更全面 , 还在于更具操作性 。
那么 , 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范秋潮提供了一个方法:探究教师怎样应对文本知识和学生这两方面客体的不断变化 , 也就是将提高教师水平放在重要地位 。 这一点恰恰被许多作文教学著作忽略了 。
此后的章节中 , 范秋潮还提出“诱导学生发现自我” , 但这样的主张往往容易落空 。 在她看来 , 只在概念上明确是不够的 , 因为作文的运思过程并不仅仅在意识层面 , 许多重要元素存在于潜意识层面 。 因此 , 她提出了将“个人意会”作为教学重点 。 所谓“意会”就是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 , 不可言传”的心理积淀 。 学生童年的生活感知和思维体验往往在潜意识中 , 是被遗忘了的 。 这是普遍规律 , 教师也不能例外 。 而“诱导”学生发现自我 , 教师自己要先发现自我 , “教师成功的关键乃自己现身说法 , 把自己沉睡在潜意识层面看来琐碎的、无关紧要的思绪唤醒” 。
实践中 , 范秋潮提倡教师讲自己童年的故事 , 以自我回忆、自我唤醒的方式触发学生的记忆 。 在这方面 , 《照亮生命的写作课》中有系统展示 , 比如“悦纳自己”“听前辈讲故事——寻找家族的根”“我家的家风”等话题 , 就将“贴近自我”与“贴近生活”结合起来 。
如果仅仅是这样 , 不免有些局限于主体的体验和表达 。 接下来 , 作者将重点放在“认识他人”“认识大自然”上 。
这样的体系设计 , 其立意不仅在作文教学还在“立人” , 即让儿童在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实现精神成长 。
书中 , 作者用了许多篇幅阐释她的理论根据 , 如波兰尼的“意会知识”理论、艾沃·古德森的自传课程理论、皮亚杰的“心理格局”说 。 这是范秋潮为自己的实践找到的理论支点 。 不过在我看来 , 她并不是先有了这些理论 , 然后遵照这些理论去实践 。 实际上 , 她是先有了自己实践 , 又在实践过程中与这些理论相遇相通 。
如果允许我提一点建议的话 , 就是范秋潮应该想一想:到目前为止 , 还没有任何一种能达成广泛共识的写作理论 。 所谓先进的理论并不是绝对真理 , 其中也有一些需要分析、对之批判的 。 关于作文教学 , 范秋潮是有心得的 , 或许她还没有足够的“理论勇气” , 但这样的呈现方式或许更易被同行接受和实践 , 也更容易“照亮”学生的世界 。
(作者单位系福建师范大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10月13日第9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