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浙大教授王立铭:如何科学地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三 )


但是到今天 , 这些方式的回答则变成非常有害的了 。 因为 这三种回答 , 其实都是在给人类的认知边界 , 给原本一个开放结局的、多线程的问题设置人为的障碍 。
一个障碍是圈定了我们心智的活动范围 。 在这个范围之外 , 是人类无法理解的永恒黑暗 , 又或者是你压根不该关心的问题 , 请赶紧回头 。
另一个障碍是给出了问题的终极答案:这一切都是神或者某种神秘力量的旨意 , 作为凡人请不要随意怀疑和置喙 。
4. 科学式的
能克服这两个认知障碍的 , 是科学式的回答 。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科学式的回答的话 , 我觉得也许是这样的:
Q:“为什么?”
A:“我不知道 。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 , 我们必将知道 , 我们必须知道 。 ”
当然了 , 估计没有爸爸妈妈会真的教条到用这句其实约等于什么都没说的废话 , 来搪塞孩子们的“为什么” 。
但是从我这个模板回答里 , 大家也许可以发现 , 科学式的回答会有两个鲜明的特性 , 迥异于不可知式的、宗教式的、道德式的回答 。

科学|浙大教授王立铭:如何科学地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文章图片

首先 , 在科学式的追问和回答中 , 没有人为设置的活动范围 。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被问的 , 也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应该被问的 。
水为什么结冰?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吃糖为什么会蛀牙?只要它涉及到世界上确实存在的事物 , 就都是一个好问题 。 问出这个问题的人 , 值得得到一个有意义的回答 。
第二 ,在科学式的问答中 , 没有绝对的权威 , 没有无所不能的神(以及他们人间的代言人) 准备好了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 。
面对“为什么”的追问 , 我们第一反应是“不知道” 。 而如果有一个人敢说“知道” , 他/她收获的一般而言也不是鲜花掌声 , 而是怀疑(“他凭什么说他知道?”) 。
只有当一个声明得到反复的逻辑梳理和实验检验 , 我们才会开始觉得 , 哦 , 看来这个问题确实可以“知道” 。
那为什么科学式的回答会有着三种传统方式没有的力量呢?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调侃Ph. D的漫画 , 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
首先 , 假设我们已知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圆:随着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 他/她会逐渐掌握围绕圆心的一小部分知识(大学里会有一定程度的初步的专业化) 。
一般而言 , 这些知识积累足够让他/她安全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 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 安居乐业了 。
然后呢 , 一小部分有兴趣继续探索人类知识边界的人选择了读博士 , 他/她因此选择了一个异常狭窄的知识领域 , 在此领域继续学习 , 最终在某个时刻到达了边界 。 也就是说 , 在此时此刻 , 没有任何人比他/她更了解这个非常专业的话题 。

科学|浙大教授王立铭:如何科学地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文章图片

然后革命性的时刻到来了 。 在往往长达数年的思考和工作、失败和反复之后 , 他/她朝着边界外走了一小步 。 他/她可以自豪地宣称:自有人类以来 , 这是人类心智发展的历史上 , 第一次有人把足迹踏上曾经被黑暗笼罩的蛮荒之地 。
好吧 。 到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人在暗中嘀咕 , 这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用?谁关心啊?没错 , 如果看全景 , 我们都知道这一步也许微不足道 , 很可能无人问津 。
但是作者用一个催人泪下的神转折结束了这个故事 。 走出这也许微不足道 , 很可能无人问津的一小步 , 是唯一一种能够在未来拯救他的小儿子的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