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世界知名大学如何为本科生配导师?

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哥大”)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 , 将学术咨询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作为突破口 。 为此哥大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今天要推荐的程星博士所著《大学国际化的历程》一书 , 就对上述问题做了详细的阐释 , 本文将撷选部分内容与读者分享 。
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学 , 多少年来 , 以其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顶级的教授队伍和著名的核心课程享誉高教界 。 但由于位于大都市 , 很多学生选择在校外住宿 , 享受城市生活 。 结果是 , 与同类大学相比 , 校方对于本科生的校园生活缺乏重视 , 也没有致力于住宿学院的建设 , 因此学生与大学社区的关系若即若离 。 连本科学院的院长都抱怨 , 哥大简直就像是一所走读大学!其实在该校的历史上 , 的确曾经有人主张将本科教育从大学剔除 , 只留研究生 , 以便教授们更好地专注科研 。
【高教|世界知名大学如何为本科生配导师?】美国大学历来重视学生与大学社区的融合 , 特别是私立名校 , 在建设学习与生活一体的住宿学院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 所以 , 像哥大这样“以教授为中心” , 在私立名牌中实属罕见 。 因此 , 1990年代初当时的新校长上任之时提出大学应当以本科教育为中心 , 在校园里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 在这样一所顶尖的研究密集型大学里 , 每一位教授都是行业里的大家 。 仅仅为了保住在学术界的地位 , 教授们拿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都不算过分 。 现在校方要求他们参与本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 阻力之大不难想象 。 为了增加学生与教授之间的互动 , 校方开始推行教授导师制 , 规定每一位教授必须指导若干本科生 , 定期与他们见面 , 为他们排忧解惑 。 结果是 , 师生第一次 “亲密接触”之后双方都心知肚明 , 未必再有下次了 。
1
带着第一次失败的教训 , 校方开始建立以宿舍为单位的学术指导系统 , 试图在学生宿舍引进教授和非教授专职导师结合的学术咨询队伍 , 以加强学生与教授、大学之间的联系 。 这个系统的原型当然是英式的住宿学院 , 并加入现代元素 , 即非教授专职导师参与学术咨询 。 问题是 , 尽管这个系统为参与的教授提供免费住宿 , 但因宿舍有限 , 不可能有很多教授加入 。 而专职导师由于缺乏训练 , 除了为学生提供一般生活指导外 , 很难在学术上有所帮助 。
经过这两次失败 , 本科生院的新任院长聘请了一位高等教育专家 , 就如何在哥大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问题进行咨询 。 专家在其最后的咨询报告中提出三点意见:首先 , 要求教授在如此繁重的研究工作之余担任学生日常学术咨询既不合理也不现实;其次 , 要在哥大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 , 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体系 , 必须增加非教授的专职导师 , 加以培训 , 以担当起学生与教授一系科一学院之间的桥梁;最后 , 必须在学院增加常任的院校研究人员 , 收集学生数据 , 为本科教育的改革与质量的提高提供管理资讯 。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 , 哥大的本科学院以学生的学习与校园生活为中心 , 围绕学术咨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成效显著 。 尽管人们对于各种大学排名及其可靠性见仁见智 , 但哥大在这十多年的进步却是有目共睹:它在美新杂志的大学排名榜上直线上升 , 目前已经成为美国口碑最好、也最难进的几所大学之一 。
2
为了在哥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 , 本科生院根据专家意见 , 将学术咨询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作为突破口 。 这种选择是基于非常现实的考虑 。 尽管哥大作为私立名校 , 本科学生规模远低于公立大学 , 但要求教授担任导师已属强求 , 何况经过“市场”洗礼的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大学生活的要求、对于专业方向的考量以及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等许多方面的问题的想法 , 远非学术领域的教授们所能应付 。 于是 , 顺应美国一般大学的做法 , 在本科生院建立能够满足学生要求的综合性学术咨询机制便成为唯一的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