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世界知名大学如何为本科生配导师?( 二 )


哥大学术咨询机制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
第一个尝试是建立以年级为单位的咨询中心 。 之前在试行以宿舍为单位的学术咨询系统时 , 学校有关人员对学生的经验和反应作了认真的收集和研究 。 他们发现 , 学生对于自己年级的忠诚度远大于他们对宿舍的认同 , 因为哥大著名的核心课程要求同一年入学的学生修同样的课程 , 而经过前两年的“捆鄉式”修课经验;同年级学生即使在进入专业后依然有着许多共同的兴趣与追求 。 事实上 , 哥大学生毕业后每逢五年回校参加活动 , 年级是毕业生与母校的连接点 。 基于这样的考虑 , 学院决定将原来以宿舍为单位的咨询系统改为以年级为单位的四个咨询中心 , 每个年级中心都由专职导师组成 , 并对导师就那个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专业选择、教授队伍等各方面进行培训 。 比如说 , 对一年级咨询中心导师的培训重点放在迎新活动与核心课程等方面 , 而二年级咨询中心的导师则必须对所有的本科专业了如指掌 , 以便能够帮助学生在完成通识课程后选择专业 。 在校园生活方面 , 这两个中心的导师担负着帮助初入校门的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艰巨任务 。
为了查验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咨询的效果 , 我主持设计了一个年度的在校学生问卷调查 , 对本科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 学生对于年级咨询中心的反馈意见便是这个调查的重点之一 。 数据分析表明 , 年级咨询中心得到学生的认同和赞许 。 事实上 , 很多学生在入学后就和一年级咨询中心的导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 有的甚至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 但出人意料的是 , 恰恰是专职导师与学生之间成功的互动成为咨询中心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不仅导师与学生之间比例失调(1:400) , 使得咨询时间受到严格限制 , 而且学生抱怨他们与年级导师刚刚建立起来的关系不得不在进入下个年级时从头开始 。 校方对问卷结果反复斟酌 , 发现大学前两年学生的要求有相似之处 , 而进入专业后三、四年级的学生亦有共同之处 。 于是 , 他们决定将年级咨询中心合并成前两年中心与后两年中心 , 希望学生与导师的关系起码能够持续两年 , 也使得导师的专业知识能够相对专业、集中 。
哥大在学术咨询方面改革的初衷是为了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并应对研究型大学里渐行渐远的师生关系 。 然而 , 通过一年一度的问卷调查 , 学院在得到学生对于学术咨询改革的赞许的同时 , 亦收到更多的批评、指责和建议 。 此时 , 正逢分管咨询的副院长另有高就 , 本科生院院长决定借此机会对学术咨询的改革进行一次回顾与总结 , 并就未来的组织结构作进一步的调整 。 他为此次行动定下的目标是:为本科生的成长与发展创造一个畅通无阻的学习环境 。
和以往一样 , 大规模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是此次行动的前奏 。 院长聘任了一位管理咨询专家和我一起 , 对过去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 并收集新的定性和定量数据以填补现有数据中的空白 。 具体来说 , 这次数据收集来源于下列四个方面:一是基准研究 , 即通过电话访谈对同类大学的学术咨询进行调查 , 并对过去近十年通过同类大学数据分享协会得到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横向比较;二是学生调查 , 即对过往年度学生问卷调查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 , 并邀请学生领袖作小组访谈 , 了解他们对学术咨询的看法和建议;三是对管理和咨询人员访谈 , 意在通过对现任专职导师的访谈了解他们的看法和意见 , 同时也征求与本科教育有关的所有管理部门人员的意见;四是对校友顾问委员会成员访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