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个人努力还能实现阶层跨越吗?丨从放牛娃到教授,一位寒门子弟对底层成长的分析思考( 四 )


父亲记忆衰退 , 常常在我面前重复强调着这样的话 , 每次都像第一次说的那样 。 我听得耳朵起茧 , 厌烦也没用 , 只能每次都应承着 。 虽然当时内心根本就不担心留级的事 , 但父亲的话仍时刻鞭策我努力向上学习 。
因为跟种田劳动相比 , 我一万个愿意读书 。
家境与劳动让我很早就认识到 , 读书基本是我个人走出底层的唯一途径 。 山村里没有其他诱惑 , 读书跳出农门的诱惑驱动力最大 。
3.身体劳作的规训
作为长子的我 , 小时候就经常需要承担家务活 , 洗碗 , 扫地 , 放牛 , 扯猪草 , 浇菜 , 挑井水 , 或协助大人进行劳动 , 或与弟弟进行分工合作 。 在家的日常时间 , 这些活都不怎么劳累 , 妈妈在看到我和弟弟空闲时就会唠叨着吩咐做这做那 。
从上小学开始就下田劳动 , 从最初的扯秧开始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割稻、莳田、打谷、喷雾杀虫、田里除草 , 到高中时开始跟着父亲上手用牛耘田 , 成为一个真正的劳动力 。 最让人心有余悸的就是双抢— —抢收早稻 , 抢种晚稻 。 只有真心体验过双抢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农业劳动的辛苦 。
双抢时正值高温三伏天 , 昼长夜短 。 每天天刚蒙蒙亮 , 我就跟随爸妈下田 , 除回来吃饭及午间休息一小时左右外 , 要一直在阡陌稻田中劳作到天黑 , 回来后还要继续收谷入仓 , 能休息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 。 这才是真正的“日出而作 , 日入而息” 。 持续20多天 , 每天如此 。 有时为了赶时间 , 还需要凌晨三四点就起来去扯秧— —不需要光亮也可以做的农活 。
这是一段令人无法忘怀刻苦铭心的经历 , 年复一年 , 直到我参加工作后2010年父母只种单季稻后才没有了双抢 。 现在已成为身体记忆 , 一到暑期7月中旬 , 脑海就会浮现双抢画面 。
较年轻的读者或者会有疑问 , 爸妈为什么会让小孩这样参加家务和农业劳动?不支持小孩学习吗?而我就不偷懒 , 还能坚持劳作?
我之所以说是较年轻的读者 , 是因为相信中老年读者能理解我所经历的情境 。 形势强于人 , 解释源于寒门家庭现实情境 。
第一 , 身体劳作体验加强了个人对父母的理解 , 增强了对他人期望的感受力 。 父母劳力有限 , 在抢赶时间的压力下 , 除了自己吃苦猛干活外 , 自然需要子女加入帮忙 。 父母在任劳任怨地披星戴月劳作中 , 儿女不可能置身事外做着休闲学习梦— —相对于农活劳作 , 学习是惬意的休闲 。
从小开始 , 父母没日没夜辛劳 , 作为家庭成员耳濡目染 , 同时更能感受到父母的期望 。 他们有时甚至希望我们多休息会儿 , 但我们仍然会走进稻田 。
假若内心有些懒惰 , 也会被压榨出自我悔责来 。 给家里多干活 , 减轻父母的负担 , 成为不得不承受的担当 , 进而内化为一种习惯和情怀 。
这种过程 , 对父母之间的移情理解同样增强了我对他人的理解力 , 对他人期望的感受力 , 消减了个人对他人的冷漠 。 毛泽东1939年在延安举行的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会上提到“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 , 其理由之一就是工农群众相结合 , 实行生产运动 , 开荒种地 。 我深以为然 , 生产劳作能够增加对劳动人民的理解认同 。
第二 , 高强度的劳作锤炼心志 。 不说“非困难不成长” , 至少也是困难锻炼心志 。 双抢劳动劳我筋骨 。 锻炼心志的不仅仅是劳累 , 还有机械重复的劳动动作 。 卓别林曾经幽默地演绎了工业流水线上持续拧螺丝的影像 , 我曾经不能深切理解 , 但想起双抢劳动 , 就能彻悟个中道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