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个人努力还能实现阶层跨越吗?丨从放牛娃到教授,一位寒门子弟对底层成长的分析思考( 三 )


1.物质限制的困争
改革开放之后 , 温饱不是问题 , 但因父亲患病致贫 , 家里经济紧张 , 平时吃的没什么油水荤菜 , 穿的是亲戚馈赠的旧衣服 。 因缺油水 , 我体形很瘦 , 个子高 , 穿着亲友大人的旧衣服 , 宽松如道服 , 初中时被老师的幼儿赠一外号“董和尚” , 高中时一米八的个头体重120多斤 , 骨感十足 , 被同学们赐得“钢管”昵称 。
但这些昵称对我均没有什么负面印记 , 可能是在于被三个关键词— —学习、劳动和生活— —遮蔽了 。
在物质受限的家境中 , 反映在学习上首先就是学习资料的缺少 , 特别是课外资料 。 这很容易养成个人勤俭节约的习惯 , 而我个人感受很深刻的就是对物质资源的精细利用上 。 第一点就是细读深究式学习 。 在上大学前 , 个人所学的资料主要是学校发的教科书及相关资料 , 进入大学前读的唯一一篇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 盗版的小号字 , 暑假看得心潮澎湃 , 泪眼婆娑 , 有多少感同身受 。
个人因图书稀缺而养成了深读细读慢读的习惯 , 每个字词基本都经过细嚼慢咽 , 导致现在与女儿同看一些文字时 , 速度上明显跟不上读初中的女儿的节奏 。
第二点就是书非借不能读 。 我至今还非常感谢的有两本书 。 一本是从初中同学那儿借的薄薄的硬笔字贴 , 临摹练字 , 为基本过得去的字奠定了基础 。 二是从高中同学那儿借的一本厚厚的英语句型结构辅导书 , 让我走出按部就班学习的英语教材 , 一个寒假将其啃完 , 较系统完整地学习掌握了英语的句型结构 , 为后面的英语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其次 , 物质受限体现在家里的学习环境上 。 在5瓦灯泡照亮两间农村大房间的光亮下 , 晚上不太可能进行读书学习 , 除非坐在灯下赶写一下作业 。 因此 , 这一压力就要求我必须在放学后的白天完成平时作业 , 甚至在学校里利用空闲时间快速把作业完成 , 逐渐养成了干净利落及时完成任务的习惯 。

教育|个人努力还能实现阶层跨越吗?丨从放牛娃到教授,一位寒门子弟对底层成长的分析思考
文章图片

2.家人的家常嘱咐
我在初中住校前 , 每天晚上跟奶奶睡 。 睡觉前 , 夏天的话 , 我们就在门前操坪上纳凉 , 而冬天就会围着地炉烤火 。 我常伴着奶奶 , 听爷爷奶奶说着他们的生命历程和家长里短 。
他们的话题主要有三个 。 一是困难时期底层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农村往事 , 让我在懵懂中就间接感受了基层农村的发展史 。 二是家长里短 , 主要是说哪户哪家的儿女多么多么“孝道” , 或者指责谁谁谁不孝不讲道义 。 忠孝道义等三观就在朴素的家常中得以浇灌 。 三是我爸妈的家计状况 。 爸妈成家后就分家吃饭了 , 但爷爷奶奶常常会替我爸妈想着我和弟弟的学费事情 , 把分家后我家的账也算得八九不离十 。
并且给我打气:放心 , 好好读书 , 不用考虑学费的事情 , 只要他们还在 , 就不要担心没钱而失学 。 有爷爷奶奶当“保护神” , 于是我虽贫但没有心理负担 , 反而成了“阳光乐观派” 。
我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 很少在我面前谈 论学费等经济上的事情 , 也很少表扬赞赏我 。
但是父亲在我小时候不断地强调要认真读书 , 甚至还打好“预防针”:“村里的玉成(已故的一位村民)以前经常给别人说‘只有锅子煮白米 , 哪有锅子煮文章’ , 说读书没用 , 可自己小孩只要能读书 , 就卖力支持小孩读书 , 你看他的儿子 , 除了一个不愿读书的儿子外其他儿子都过得好 。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 但你读书不能留级 , 留级就没书读了 , 就跟我一起来种田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