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个人努力还能实现阶层跨越吗?丨从放牛娃到教授,一位寒门子弟对底层成长的分析思考( 二 )


作者的成长环境、体验思考和心路历程是本文自我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基础 。 在本文中 , 作者将以局内人的身份 , 以我者的视角突出个人反思的作用 , 呈现个人成长叙事和学理思考两条主线 , 而非仅仅注重某一方面 , 旨在强调成长的日常生活故事和成长的密切关系 。

教育|个人努力还能实现阶层跨越吗?丨从放牛娃到教授,一位寒门子弟对底层成长的分析思考
文章图片

因病致穷的底层人家
从家庭背景来说 , 有人幼失怙恃 , 有人却是口含金汤匙 。
我自认为出身不好也不坏 ,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在湖南衡南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 离镇上步行小路一小时左右 , 马路10公里左右 。
我兄弟两人 , 爷爷奶奶和未结婚的叔叔一起生活 , 上初中时大龄叔叔从家里出走 , 至今杳无音讯 。 除了父亲上学到初中外 , 家里长辈“斗大的字不识一筐” , 基本没有上过学 。 母亲体弱多病 , 但父亲身材高大 , 能力较强 , 80年代在生产队里砌了第一栋五间红砖房 , 并且做了小工头 , 开始带着年轻农民到衡阳市里揽活做 。 但好景不长 , 在我六七岁时 , 可能因为劳累过度 , 父亲在家突患脑出血 , 经医院抢救得以苏醒 , 但落下后遗症 , 记忆功能衰退 , 健忘比较严重 , 再也不宜外出务工 。
家里因病致穷 , 只得守着农村几亩薄田度日 。

教育|个人努力还能实现阶层跨越吗?丨从放牛娃到教授,一位寒门子弟对底层成长的分析思考
文章图片

我脑海中最早的记忆就是凌晨从原土砖房搬到红砖房新家路途中拿着一根香舞动香火玩视觉停留的记忆 。
第二段记忆是父亲生病那天上午家里的慌乱 , 爷爷叔叔用睡椅抬父亲去镇上坐车 , 奶奶跟着去市里医院照看爸爸 。 在那几天里 , 母亲常坐在家前面的溪旁 , 边做手上的事边哭诉父亲病倒了 , 哀求祖宗神灵保佑 。 第三段记忆就是父亲病后的第二年春节前 , 一起在外做工的工友到我家里要还未结付的工钱 。 由于父亲病了 , 做工任务未完成也没有结到账 , 东拼西凑才付上医药费 , 家里实在无钱支付 , 也无什么值钱的东西 。 一个工友要拿一个手工自制蜂窝煤的机子抵工钱 , 但妈妈硬跟着拉着到了家外对面的坡上 , 央求着拿回来了 。 无奈的事实摆在那儿 , 家徒四壁 , 别说钱 , 就是物什都没什么可以拿的 。 这个事后 , 工友们也就再没上门来要工钱了 。 如此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节俭的生活习惯 。
还记得大学时申请困难补助时 , 我心情极其复杂地写实性用过一句话: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电灯泡 。 直到我读博依靠兼职收入给家里买了一台电视机才打破这个状况 。 当然 , 申请书中没有汇报的是 , 为了节约电费 , 电灯泡的功率还极低 , 除了春节时挂在堂屋外使用的百瓦灯泡外 , 一般是5瓦的灯泡 , 还是挂在二间房中间的门的上角 , 以便实现一个灯泡照亮两间房 。 虽然从煤油灯时代跨入电光源时代 , 但我家仍处于差不多光亮的时代 。
寒门生活底层劳作的成长效能
父母因身体原因不能出外享受打工经济 , 我家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农业劳作 , 而其效益是很低的 , 应对之策无非是进行内卷化的劳作和额外承租村民流转的稻田 , 总之就是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 。
我和弟弟自然成为替补的主要劳动力 。 现在回过头来看 , 我带点事后分析的味道认为 , 寒门生活中的物质限制下的困争、家人的家常嘱咐以及身体劳动的规训 , 促进了个人独立、自律、坚韧、担当、勤俭和成熟品格形成 , 驱动我控制自己的时间使用、锤炼心志和移情理解社会 , 跨越原生的生活世界实现了阶层流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