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个人努力还能实现阶层跨越吗?丨从放牛娃到教授,一位寒门子弟对底层成长的分析思考

近些年 , 寒门成长的故事数量在国内媒体上快速增长 。
寒门出贵子还是难出贵子 , 不仅是公众号的燃点 , 也似乎永远是一个争议热点 , 因为“阶层流动”与“阶层固化”这些话题 , 涉及个人主义取向和结构主义取向的话题争论 , 古今中外 , 政府与学界均不新鲜 。
不同的预设会产生不同的回答 。
“寒门出贵子”论强调寒门激励子弟斗志和社会平等机会尚在 , 而“寒门难出贵子”论则强调寒门子弟的格局困境以及教育、职业中的不平等结构 。
美国学者科尔曼提交的《科尔曼报告》让人们更深入认识到家庭背景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 。 布劳和邓肯提出的著名的地位获得模型证实了现代社会中的“读书有用”论 , 指出教育是现代人获得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
在此基础上 , 不少教育分层和教育平等研究关注了“谁”能够获得好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 可以说 ,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 , 同时也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工具 。
在现代和平文明社会 , 一个人要成为可供讨论或者是可供参照的“贵子” , 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教育以及工作上的奋进 。 “社会流动”与“再生产”的争论反映了教育之于社会流动的两面性 , 即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 , 还具有抑制社会流动的倾向 , 至于哪一面占主导还要将其放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检验 。
有人从教育基础条件不足、“贫困诅咒”— —文化与社会网络的代际影响差异、市场、户籍、资源配置制度的扭曲多个视角对该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 。 可是这种宏观的家庭背景影响论大多被解释成家庭背景为小孩提供的资源条件 , 而在家庭背景给予小孩的成长动力方面的解释却不太足 。
寒门是否是一个底层年轻人难以跨越的门槛?这些讨论需要激发我们进行思考 。
若从社会结构论出发 , 那么突破阶层壁垒则需要从社会政策角度进行制度性平衡补偿 。 若从个体能动角度出发 , 则可以从个人的成长动机角度进行分析 。
与结构决定论消解了个人奋斗的宿命意义不同 , 对于广大家庭来说 , 寒门子弟如何成长 , 以何来驱动突破阶层壁垒更具操作性和启示性 , 这有直接的意义 。 因为整体概率对于个人来说意义不大 , 哪怕只有小概率的5% , 我们个人仍可追寻这其中5%的成长历程 。
现有研究多分析寒门青年群体的教育成长 , 本文侧重单个人的思考 , 强调以往的定量统计研究忽略了的家庭背景对青少年的成长驱动力问题 , 以及在社会结构约束下 , 通过成长动能将约束转化为成长的结构性机会 , 希望通过个人民族志的方式呈现一个个案式的回答 。
在底层家庭背景下 , 一个人成长的驱动力有哪些?这些驱动力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教育|个人努力还能实现阶层跨越吗?丨从放牛娃到教授,一位寒门子弟对底层成长的分析思考
文章图片

本文以主位视角采用自我叙事的形式 , 着力于自身的生活经历 , 从自己的个人生活开始 , 关注自己的情感、思绪和情绪 。
这样做很可能存在个人幸存者偏差 , 但是“将生命还给社会”来写作个体的能反映本文主旨的片段自传 , 也是嵌入理论自觉自我反思性呈现故事 , 希望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意识唤起读者对底层家庭青少年的成长经历的共情和理解 , 实现自我重构与召唤读者加入的两大自我民族志任务 。
通过回顾过去建构当下和未来 , 通过这种自我叙事来邀请读者参与理解和交流 , 通过行动来反思及促进底层青少年个人发展和组织变革 。
作者出身寒门 , 但是否是贵子 , 仍不能做出判断 。 就常说的考取大学而言 , 应该不算贵子 , 就职业而言 , 目前供职于高校 , 可以说走出了原生家庭的阶层 , 虽不足以贵闻于社会但实现了阶层跨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