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个人努力还能实现阶层跨越吗?丨从放牛娃到教授,一位寒门子弟对底层成长的分析思考( 七 )


底层成长的反思性

教育|个人努力还能实现阶层跨越吗?丨从放牛娃到教授,一位寒门子弟对底层成长的分析思考
文章图片

人真是生而不平等 , 有人能下定决心 , 朝着目标努力前进;有人就只能唉声叹气 。
在不理想的环境下 , 个体是选择被环境同化服输随流 , 还是选择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将相本无种 , 男儿当自强 。 寒门子弟更要相信个人奋斗 。
“寒门难出贵子”不应成为贬低个体努力的一个借口 , 家庭背景对人有一定的影响 , 但整体上看并不是决定性影响 。 “寒门式努力”的成功尤显珍贵和更有价值 。 对任何个体来说 , 社会结构、家庭背景与个人智商无从选择 , 唯有个人努力是成功的主渠道 。 奋斗可以改变命运 , 努力可以成功 。
第一 , 早期投资或出众并不意味着人生的成功 。 海克曼(James Heckman)提出的教育投资回报与年龄的关系曲线清楚表明教育投资回报最大的是早期和学龄前的智力开发 。 寒门不太可能进行这种投资 。
家庭经济之贫与社会地位之低而导致的学习教育之贫使寒门子弟过早地输在起跑线上 ,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家庭教育之贫 , 更不一定会输在终点上 。
有研究指出 ,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高 , 教授们在社会流动中受到的阻力反而越大 , 穷人的孩子在大学教授中显得更有出息 。 就我个人来说 , 智力开发迟缓 。 读初中以后 , 常常有人会说我的成绩比较好 , 村民会笑说 , “你看原来是一个哑巴 , 现在读书也读得挺好的嘛” 。 我3岁左右才顺利开口说话 , 于是得了一个外号“哑巴” 。 我在6周岁的时候数数还不能够数到100 。 父母带我到村小去报名上一年级 , 因为数数“不达标”而被退回来 , 到7周岁才去上学 。 我的早期教育是相当的迟滞 。
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 中后期的知耻后勇可以扭转开局的不利 。
第二 , 文化资本并不嫌贫爱富 。 寒门子弟与“凤凰男”很可能面临“格局小”“小农意识浓”“胆小不善言辞”等刻板的文化歧视 。 文化资本是影响教育获得的最可能的能动因素 。 优势阶层具有文化资本优势 , 存在文化再生产现象 , 但优势文化资本并无明显的阶层区隔性与排他性 , 寒门学子可通过重要他人或其他途径弥补家庭文化资本之不足 , 寒门情境还激发了具有寒门特征的文化资本 , 极大地促进了寒门学子的学业成功 。 不管寒门还是富门 , 家庭都需要积极弥补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 , 同时国家及社会也要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
因为外在条件和资源只能是作为外因 , 需要个人成长的内驱力来作为内因共同作用 。 底层子女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关键不在于获得了中上阶层的文化资本 , 而恰恰是充分利用底层所具有的独特形态的文化资本如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以及学校化心性品质的结果 。
第三 , 退而结网比临渊羡鱼更具个人行动价值 。 对于社会层面来说 , 应该疏通寒门贵子的上升通道 , 防止社会固化的张力 。 但对于个人来说 , 相信读书改变命运 , 寒门能出贵子更具行动指导价值 。
正如网友所说 , “你读过的书 , 吃过的苦 , 都会铺成你脚下的路 , 带你去想去的地方” 。 尽管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是影响学生学习表现的因素之一 , 但贫穷并不是致命的 。
寒门学子思维模式普遍伴有很深的“源于压力的动力、家庭责任担当”等色彩 , 能通过一些方式比如提高主观能动性来突破思维模式的局限取得成功 , 也可能在结构约束压力下更奋进 , 从而获得结构性发展机会 。 学习成就动机是具有显著解释力的抗逆学生预测变量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