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有滋有味的课程理论研究

课程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载体 , 长期以来 , 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 这不仅是因为课程某种意义上是时代发展的教育产品转化的再现 , 而且课程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结果 , 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 , 没有课程研究 , 教育理论研究就失去载体 , 教育体系构建就失去根基 。 但对于大多数教育者工作者来说 , 要真正静下心来读点儿教育理论的书 , 真正了解课程理论问题 , 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 除了教育者的忙碌外 , 课程理论本身的枯燥也是有影响的 。 由于工作关系 , 最近读了“教育治理与领导力丛书”之《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以下简称《课程》)一书 , 收获颇多 , 算是对课程理论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 。
这本书把课程理论讲得十分透彻 , 对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概述 。 全书共十章 , 对课程的哲学基础、历史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基础等 , 进行系统的“基础”分析;对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估等做了原理阐述 , 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课程存在的问题 。 同时 , 列举了世界部分具有代表性国家的课程教育的经验做法 , 以求全面展现当下课程问题 , 为课程教育实践提供多样选择 。
17世纪以来 , 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 , 世界范围内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了划时代的变革 , 由过去私塾化的单一教育向班级授课制教育转变 , 从神学教义或哲学教义向“泛智教育”转变 , 也就是要把“一切的知识教给一切的人” 。 在这种历史阶段 , 知识本位自然构成了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的时代基础 。 本书在第三章重点阐发了课程历史基础的“殖民时期”“建国时期”“普及教育的兴趣时期”“转型时期”等“历史基础” , 作者一方面介绍课程的历史发展脉络 , 从课程设计、课程主张、课程实践、课程成效、课程改革 , 以及课程理论构建等 , 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美国课程历史发展脉络 , 也就是构成了课程的历史基础 。 在历史基础的考察上 , 作者以基础性的知识本位展示为主 , 勾勒出课程这个教育理论基础性研究在美国的发展脉络 。 但《课程》并不完全是勾勒历史 , 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 , 向读者展示了课程的未来发展变化 , 甚至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逻辑依据 。
【理论|有滋有味的课程理论研究】课程原理和过程的观念在20世纪初已经形成 , 科学原理和进步论哲学越来越有影响 。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课程 , 连同其方法、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影响越来越大 。 美国教育家拉尔夫·勒泰对此进行了系统阐发 , 但进入21世纪 , 有学者对“世纪技能”提出要求 , 基础性的知识本位是否还是课程的本真值得思考 , 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 未来教育的哲学指向等 , 都成为教育界需要回答的“世纪之问” 。
在美国 , 从19世纪义务教育推行以来 , 曾有学者不断质疑学校是否具有教育的能力 , 学校是阻碍学生的教育还是有助于学生的教育?学校教育 , 在推动教育普及化上无疑贡献了力量 。 有学校教育自然也就有课程的设置和实践 , 自然就有课程设置的哲学基础 , 自然也就有课程原理的理论建构等 。 本书对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估等进行了系统的原理性阐述 。 这些原理构成了课程之所以成为教育理论、成为一个学科体系的基础 。 比如“课程设计” , 作者介绍了“课程设计的复杂性”“设计的构成成分”“设计维度的思考” , 还列举了“代表性课程设计”等 。 这些系统化的原理阐述 , 既构建了“课程”之理论根基 , 也书写了课程实践的经验 , 为课程理论提供了实践支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