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教师如何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二 )


学校缺乏集体科研氛围的主要原因有:缺乏科研专家的指导与引领、学校缺乏科研管理制度、教师缺乏科研方法或仅满足于评职称的“功利性”需求等 。课题组内缺乏科研氛围的主要原因是 , 课题组成员的分工不合理、不科学 , 研究中经常出现互相推诿的局面 。
学校良好的集体科研氛围的形成 ,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是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课题的管理机制建设 , 严格课题立项、研究过程和结项评审工作 , 引导一线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和科研理念;二是学校要与相关科研专家多沟通、多联系 , 积极邀请他们对一线教师进行系列性、针对性的科研普及与指导活动;三是学校要建立课题三级管理制度 , 即校级课题、县(市)区级课题和省级课题的管理机制 , 形成多层次的课题申报机制、过程管理机制、成果评价机制和课题推荐机制;四是引导和鼓励教师阅读相关科研书籍 , 撰写科研感悟 , 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 , 形成“读书、写作、研究”三结合的科研局面 。
课题组内良好的科研氛围的形成 , 有赖于成员合理科学的分工 , 可以让每名成员都承担一项子课题 , 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务 。课题组成员可以经常在一起研讨 , 分别就所研究的子课题进行交流 , 分享好的做法与经验 , 同时也可以提出各自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大家集思广益 , 群策群力 。

中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教师如何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文章插图

中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教师如何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文章插图
打通堵点:
提升科研素养、主动获取研究机会
《教育家》:许多一线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 但还不具备科研规划和组织的能力 , 应从哪几个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
杨小微:一方面 , 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培养 , 需要地方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和指导 。如出台制度政策 , 把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科研能力的提升列入地方和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划 。上海不少学校就制定了鼓励教师学习和研讨的制度 , 如“3211制度” , 是指每位教师每学期要读3本书、上2节优质课、写1篇课后反思和1篇小论文 。
另一方面 , 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提升 , 要以其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变革来推动 。教师的科研素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愿学习” , 包括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如同行、专家、教研员等) , 还有利用图书馆及网络学习资源来学习 。平时参加培训、论坛或听讲座时 , 要带好“钉子”(如做笔记、边听边思考) , 把自己“钉”在学习过程中 , 同时带好“钩子” , 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有启发的观点和举措等“钩”出来 。
“会选题” , 要善于从一个点发散出去 ,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数一见百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无价值”“能否持续”等方面的研判 , 聚焦一个值得研究又有条件、有兴趣研究的问题 , 并将其转换为课题 , 即“百里挑一” 。
“讲方法” , 要了解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 ,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 选择合适的方法 。方法是中性的 , 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 只有用得恰当与否 。
“善提炼” , 要学会从日常实践中“拎”出经验、从经验中“拎”出道理或体悟 。
“重反思” , 反思总是指向重建 , 找出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 才能既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强项 , 又明确自身的问题和短板 , 逐渐树立起自信心与效能感、探寻到最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和策略 。
《教育家》:一线教师普遍反映缺少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 , 如何看待该现象?
张熙: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愿意开展课题研究 , 不再认为科研只是高等教育阶段学校或专门的研究机构要做的事情 , 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 。至于教师反映的这个问题 , 可从明确关键词“课题研究”的含义开始 。简单来说 , 它属于一种探究活动 , 表示人们正在学习或者想要剖析某个话题 。不同主体开展的课题研究有所不同 , 而中小学教师开展的多为应用性研究 , 即在某个应用性的背景中 , 探索某种知识的价值 , 或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因此 , 从本质上来说 , 教师其实并不缺少课题研究的“机会” , 只要有意愿 , 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研究 。所以 , 这一问题的背后更可能是:教师难以处理好日常工作和科研间的关系 , 缺少做课题的时间、精力 , 甚至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