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不靠名师、不拼生源,这所乡村学校让我们看到教育“突围”的可能


乡村|不靠名师、不拼生源,这所乡村学校让我们看到教育“突围”的可能
文章图片

俗话说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但又有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 , 是个难以改变的事实 , 很多时候“他山之石”是够不着的 , 不过 , 倘若学校以真心、智慧积极发掘自身已有的条件与潜力 , 或许能够收获令人惊喜之效 。 本文介绍的九渡河小学 , 便是非常经典的例子:它原是个条件一般的学校 , 但通过扬长避短 , 竟也一路成长和升级、声名远播在外 。 只要是能被利用好的资源 , 其实对孩子来说 , 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
文丨Luna 编丨Leon
前几日 , “新东方将退租1500个教学点”冲上热搜;教育部也出台相关政策 , 抑制“择校热” 。 有人说 , 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
确实 , 一个疯狂靠择校、补习来提分、抢跑的时代 , 随着“双减”政策渐渐偃旗息鼓了 , 但它映射的教育焦虑却不曾褪去——许多人追求的不过是更好的教育环境与资源 。
但是 , 名校与名师就那么多 , 无论怎样传播与推广 , 影响力总是有上限的 。 说到底 , 教育是一件“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事 。 不是每所学校都能成为牛剑清北 , 但是每所学校都有值得挖掘的潜力 。
九渡河小学(简称九小)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 学校位于怀柔西南部的九渡河镇 , 这里盛产板栗和核桃 , 还有黄花城水长城旅游景区 , 风景独好 , 但是从位置上来说 , 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乡村小学 。
整个学校原本只有23个老师 , 都是学校培养的当地老师 。 毕竟学校地处偏远 , 想要聘用外地毕业的大学生 , 或者是名师 , 那是难上加难 。 如果说老师是最难解决的教育资源的话 , 那九小当时的境况真可算是走投无路了 。
但就是这样一所乡村学校 , 却在深山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峰回路转的解决之道 。 在与北京市十一学校实施一体化办学后 , 九渡河小学开发出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 学校没有“移植”十一学校的强力师资 , 而是直接从乡里招募手艺人 , 为孩子们设计特色项目课程
  • 特色课程的学习目标和真实生活紧密联系 , 要求孩子们不仅要学习新知识 , 还要真正帮村民解决问题
  • 学校还鼓励孩子发展个性 , 了解世界 , 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九小的于海龙校长曾说 , 教育的目标是育人 , 所以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 , 而是课程 。 到现在 , 九小的规模仍然不大 , 全校24名老师 , 6个教学班 , 但是出色的教学成果已经让他们有出圈的影响力 。
继教育专家沈祖芸在《全球教育报告8讲》中介绍以后 , 罗振宇也在跨年演讲上提到九渡河小学的教育“奇迹” 。
初听这些案例 , 九小是让人羡慕的 , 而近距离了解学校是如何开展这些课程的以后 , 也让人备受启发 , 原来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一定要全盘引进或购买 , 挖掘自身所处环境的潜力也是一种方法 。

乡村|不靠名师、不拼生源,这所乡村学校让我们看到教育“突围”的可能
文章图片

校长亲自走访乡村 ,挖掘40多名手艺人走入课堂
九渡河小学能够走入大众视野 , 始于2019年 , 那年 , 学校与北京市十一学校实施一体化办学 , 并且正式更名为“北京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 。 两校的合作就此开始 。
2020年1月 , 十一学校派出了副校长于海龙出任九小的执行校长 。 到学校的路很远 ,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左右回转拐弯 , 足足一个多小时才到校门口 。 下了车 , 已经没有了北京市区的喧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