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不靠名师、不拼生源,这所乡村学校让我们看到教育“突围”的可能( 二 )


临行前 , 教育家、十一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还给于海龙提了两个要求 , 去到九小 , 一是一个老师也不能走 , 不能换 , 二是校舍要富有山村气息 , 让所有学习资源都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

乡村|不靠名师、不拼生源,这所乡村学校让我们看到教育“突围”的可能
文章图片

李希贵
这两个要求很有深意 , 这意味着九小不能通过换掉老师的方式来提升教学品质 , 必须硬着头皮从学校的理念、制度、治理体系和课程结构这几个方面下手 。
并且 , 学校还不能脱离自己的乡村环境 , 反而还要开发当地的隐形资源 , 甚至能够反哺当地的生态与产业 , 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一份子 。
那具体能怎么做?一所身处深山的学校还能怎样改变自己的教育?
换个视角来看 , 其实九小也没有到走投无路的境地 。
一方面 , 学校规模不大 , 学生来自附近6个村和怀柔福利院 , 加起来也就140多个孩子 。 相应的 , 老师也只有20多位 , 并且本地年轻老师居多 。 这成为了天然的小班化教学场所 , 老师能够了解到每个孩子的情况 , 甚至进行一对一指导 。
另一方面 , 九渡河当地有板栗、核桃、蓝莓、传统药材等特色产业 , 还有扎灯笼、毛猴制作等非遗项目传承 , 对学校来说 , 是个潜力巨大的资源库 。
于海龙校长自己也是从乡村走出去的 , 他打小在密云的农村长大 , 也读过村小 , 九渡河的环境让他有种亲切的熟悉感 。 开始工作以后 , 他很少机会回市里的家 , 也就干脆扎根在九渡河 , 摸索镇上的情况 。
在其他人眼中 , 于海龙是个奇怪的校长——他跑遍了镇上的有关部门 , 还走访了周边各个村的村委会、乡镇企业 。 一个小学校长干嘛要这样走街串巷?
不过于海龙走访的成果也很明显 , 他甚至比当地人还熟悉当地的环境 。
虽然别人看不出来 , 但于海龙和自己的团队清楚 , 他们这一通走访 , 是在挖掘和寻找学校周边潜在的教育资源 。
加了一个暑假的班以后 , 学校在附近6个村张贴出了一则招聘启事:“寻找能工巧匠 , 只要您在农业劳动、生产劳动方面有一技之长即可加入我们……”除了村口 , 招聘海报还被带进村民家中 , 以及老师们的朋友圈里 。
结果 , 一周以后 , 就有近80名手艺人来报名 , 他们的工作五花八门 , 有做豆腐的、做灯笼的、养蜜蜂的、养鱼的、养蚕的、榨油的……学校的特色课程这下有了充足的资源 。 最终 , 学校录取了40位手艺人 , 开始合作给孩子们的特色课程 。

乡村|不靠名师、不拼生源,这所乡村学校让我们看到教育“突围”的可能
文章图片

特色化的项目制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8月 , 学校利用闲置的空间建了一排小平房 , 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设计 , 室内阳光充足 , 明亮温暖 。
这里就是孩子们的工坊课程教室 , 包括木工坊、厨艺工坊、豆腐工坊、非遗工坊、创美工坊、种植养殖工坊……孩子们一下子多了20多门特色课程 。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豆腐课” , 《上观新闻》还专门来此报道过课程开发的情况 。
兼职这门课技术指导的是杨坤全 , 他是黄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浆水豆腐的第五代传人 。 所谓浆水豆腐 , 就是不用添加剂 , 不用石膏 , 不用卤水 , 全部用原浆制作而成的豆腐 。

乡村|不靠名师、不拼生源,这所乡村学校让我们看到教育“突围”的可能
文章图片

非遗传承人杨坤全讲解豆腐制作技艺
在被九小聘用以前 , 杨坤全就一直在以豆腐为媒介做亲子教育类的体验课程 , 还拉着学校老师去自己的豆腐传习所参观 。 被学校聘用以后 , 杨坤全因为没有教师资格证 , 不能独立授课 , 身份就变成了技术指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