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考查翻译水平,考试能否?从译者胡婧“不合格”说开去( 二 )


在这其中,深厚的语言功底与文化积淀无疑是所有翻译家的“最大公约数”。他们或是经过异域文化熏陶,或是经过学院派系统学习培养,或是自己持续积累,无一例外都具有极高的外语和中文水平,而且还是“双文化主义者”,对本国和异域文化具有相当的理解。这也是他们凭借文字塑造个人口碑与影响力的基础。
英国作家、翻译家克里斯多弗·卡斯帕雷科则于1986年在《波兰评论》杂志发表的《普鲁斯的与科廷的译本》一文中,归纳了“称职的翻译”呈现的素质:
精通源语言(口头和书面语);
对目标语言掌握、运用自如;
熟悉翻译文本的题材;
深入理解两种语言互相关联的语源及习语,包括合适的语域(社会语言学概念);
可以巧妙地判断何时直译、何时意译,确保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本之间实现真正的对等,而非似是而非的对应。
不过,诸如此类的“内功”往往无法对常人直观可见,外在的标签则是判断优秀翻译最简单、最常见的标准,例如是否留下了代表性佳作,获得了哪些荣誉。
严复留下的《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译著,不仅是翻译领域的经典代表,更留下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思想与科学启蒙。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被誉为“用钢琴敲出来的文字”,而许渊冲在二战期间服务美国志愿空军大队的经典翻译,其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英译作品,以及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荣誉“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胡婧之所以成为业内认可的好翻译,其拿出的作品、取得的成就便是最好的解释:包括《莱西回家》等六本英译汉译著、拿下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高级翻译文凭及中国区最佳考生奖、荣获“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优秀奖、累计翻译作品超过200万字......在更加多元、非文学翻译逐渐占据主流的国内翻译市场,胡婧在不同的领域均有建树,并且能凭借自己的实力克服先天困难、自立自强,自然也配得上外文局对她“优秀翻译”的评价。
水平|考查翻译水平,考试能否?从译者胡婧“不合格”说开去
文章插图
胡婧翻译作品《莱西回家》([美]埃里克·奈特 著,重庆出版社,2013年1月)书封。该书目前在豆瓣的读者评分为9.6。
直译或是意译,
什么是好的译文?
显然,从翻译到“好翻译”,得到认可的作品是关键,这也引出了一个更加难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如果将翻译理解为语言信息转换的工作,那么何为“好的翻译(译文)”?
提起这一意义上的“好的翻译”,就连圈外人也能在第一时间想到“信、达、雅”。这句出自严复译著《天演论》中“译例言”的原话是:“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换言之,严复所提出的,是翻译工作面对的三大难题,但也随之成为读者审视翻译的严格标准。
严复的翻译思想从何而来,学界观点不一。钱钟书在《管锥篇》中认为,“信达雅”源自三国时期佛教译经大师支谦所译《法句经》序里的“雅、严、信、达”之说,而邹振环和伍蠡甫认为,这一“三难原则”源自苏格兰法学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其1791年出版的《翻译原理论》所提出的“翻译三通律”:完全体现原文思想、完全体现原文风格、具有原文的易读性。
水平|考查翻译水平,考试能否?从译者胡婧“不合格”说开去
文章插图
《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美] 史华慈 著,叶凤美 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8月。
正如众多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感受到的,三大原则难以兼顾,时常不能兼容。因此,翻译过程如何取舍,也成为不同翻译理论所关注的焦点。上世纪60年代尤金·奈达研究《圣经》翻译萌生的“动态对等”(后发展为“功能对等”)理论,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文努迪 (Laurence Venuti)提出的“异化”与“归化”之争,加上目的论、文化翻译、描述性翻译......关于如何做好翻译的指导思想不可谓不多,但到了具体实践场合,恐怕也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