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双减”后的课堂与作业质量怎么改变?( 二 )


“教学实施”维度变量
这是最难把握定位的 , 这是需要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 , 不断根据课堂真实学习场景 , 调整应对各种生成状况 。
课前的“教学设计” , 无论怎样完美 , 都会遇到各种“意外”与“偶然” , 原有的重难点可能轻易而过 ,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中 , 学生发散但很有创意的问题 , 虽没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 , 却值得花时间与学生进一步探讨 。
“教学实施”的维度变量 , 常常是课堂效率公式中变化最大的“变量” ,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很大程度上 , 依赖于个体教师在课堂上真实的教学操作与实施 。 每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应变能力和专业成熟度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
“学生参与度”是决定课堂成效的最重要维度变量
无论有什么样的时间投入 , 多么完美的“教学设计”和十分专业优秀的教师 , 如学生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 , 缺乏一定的学习参与度 , 任何课堂教学都不会有质量 。
“学生的参与度”包括学生平时养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规范与方法、学习的专注度 , 还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 好课堂 , 学生认知主体性凸现 , 课堂中洋溢着师生双主体互动共生、教学相长、和谐温馨的氛围 。
所以 , “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 , 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 , 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 。
教师的教 , 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 , 学生学习的动能 , 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 。

林敏|“双减”后的课堂与作业质量怎么改变?
文章图片

西外学生的作品
“双减”让学校日常课堂的功能作用变得更重要了 , 课堂的有效性 , 即在单位时间内师生在课堂的“投入产出比” , 也是我们常说的“ 课堂效率” , 其实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劳动生产率” 。
这是衡量我们“减负增效”的最重要的关键性指标 。 我们可以把课堂的“投入产出比”(课堂效率) , 简化为一个公式:
X=[(A+B)× C]÷ N.
X是“投入产出比” , A是课堂教学设计维度的变量 , B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实施维度的变量 , C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的变量 , N是课堂教学时间的变量 。
假定N时间变量保持恒定 , A.B.和C变量的数值变得越来越高 , 那X(投入产出比)的数值也就相应变大 , 那我们的课堂效率也就越来越高!
所以 , 如何在有限恒定的时间单位内 , 不断优化提升A.B.C三项变量 , 尤其是C项(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 如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是零 , A.B的数值再高也没用!
这些课堂教学效率公式中最重要的变量因子 , 是我们在落实“双减”过程中最要“着力”的关键点!
“双减”给老师、家长的挑战 , 实际上是 从以前过度依赖“时间维度变量”转型为更注重教育教学的内涵发展 , 让教与学的双主体都能聚焦自身内在素养的提升 , 以确保真正的绿色育人质量!
“双减”背景下作业的“减量增质”
“双减”的减负 , 作业量的减少首当其冲 。 中国基础教育大部分学生的书面作业量 , 确实是过多过重 。 但作业的减负 , 也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量”的调整 。

林敏|“双减”后的课堂与作业质量怎么改变?
文章图片

作业 , 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 与课堂一样 , 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 如何既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 又能真正“减量增质” , 在优化作业的过程中 ,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 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努力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