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双减”后的课堂与作业质量怎么改变?( 三 )


【林敏|“双减”后的课堂与作业质量怎么改变?】作业是教与学相联接的一个重要环节 , 学生通过作业 , 预习、复习、理解、巩固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 同时 , 做作业的过程 , 也是学生不断生成自己的学习素养、规范、习惯和方法的路径 。
教师通过设计、布置、批改、答疑、面批、辅导学生作业 , 与学生建构起双向互动的教学联结 , 不断深化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
从教师的“作业设计”到“作业实施” , 再到师生的“批改反馈订正” , 整个作业链的闭环 , 也可提炼出几个影响“作业效率”的重要环节 。
首先是“作业的设计”
有效作业的第一前提是作业的内容设计 。 以往不少学校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 教辅书和网上的习题拿来 , 让学生做得越多越好的“题海”方式现在再也行不通了 。
“作业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 , 从学情出发 , 在给定的时间框架内有针对性地精选精练 。 好的“作业设计” , 一定是“以生为本” , 按照学生在课堂上真实的学习状况、认知能力 ,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 , 精挑细选而设计的“作业” 。
好设计切忌一刀切和“面面俱到” , 要抓“重难点” , 要有分层 , 有梯度 , 要考虑学生不同的认知差别 , 可有基础必做 , 选作和探索提高等不同层次类型的题目 。 也可有短、中、长各类个体或小组合作型作业 。
西外学校初中部老师们在暑假期间 , 通力合作 , 根据课标教纲 , 结合学情 , 编出了一本本适合学生的各学科“校本作业” 。 “作业设计”环节 , 需要教师们的集体智慧 , 当然 , 也要给执教具体班级的每一位教师留有可调整安排的“自主空间” 。

林敏|“双减”后的课堂与作业质量怎么改变?
文章图片

“作业的实施”是“作业设计”能落地的关键过程
这涉及到学生作业怎么做、何时做、是独立完成还是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互助 。 以往 , 我们总是将作业与课堂讲课分成互不相交的独立时间段 , 讲完课放学回家或晚自习时做作业 。
西外高中去年开始打通课堂和晚自习的时间内容安排 , 传统的课堂以“讲”为主 , 晚自习以学生做作业为主的“一分为二” , 变成了“合二为一” ,讲练结合 , 讲讲练练 , 讲完就练 , 练完再讲 , 讲练之间无缝融合 , 教与学、讲与练、课堂教学与作业练习形成了一种深度联接 , 良性循环的有机闭环 。
作业过程 , 学生要动口、动笔、动手、动脑、动心 , 作业的实施也需要多种形式 , 有课堂的“前置预习”、课中的“课堂练习”、课后的“后置作业” , 作业实施绝不能单调重复 , 不少低效低能的作业 , 就源于作业实施过程的“呆板单一” 。
我们的作业实施与完成 , 以书面答题形式为主 。作业实施完成的形式可多样 , 活动型、表演型、实物建造、成果展示型的作业要加强 。 作业的实施与完成 , 要更注重从知识本位向能力素养本位的过渡 。
“作业的反馈” , 是作业过程很容易被忽略的环节
这个”反馈”是师生双向互动的 , 学生做作业时碰到问题 , 能及时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 作业完成后 , 能有老师的精心批改与指正 。
同时 , 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的问题 , 又成了下堂课或与学生面批辅导答疑时的重点 。 学生的错题订正 , 在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 要得到教师及时的关注 。 往往这一“反馈”环节的疏漏 , 也会严重影响到作业的有效性 。
最后的变量因子 , 是作业主体的参与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