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窦桂梅:听课、评课、写课的专业管理!( 三 )


他们带着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思考走进自己的课堂以及别人的课堂 , 这样的听课我们认为其含金量是高的 , 是有效的 。
于是 , 大家借助一个值得研究的经典课例 , 一起备课上课 , 一起听课 , 重点深挖这口井 , 通过不断研究 , 打出水来才算罢休——这样 , 每个人在自己参与挖井的工作的同时 , 也享受到了教学研究成果的甘泉 。
这样就又比走一处挖一处的“坑”不知道强多少倍 。
最终 , 我们研究开发了9种课型 , 2/3的语文老师参与了上课 。
加上试教 , 老师们一共听了37节围绕《西游记》开展的各种类型的课 。
大家普遍认为 , 这种听课方式是提高教学的有效途径 , 是带动教师专业性发展的手段 , 是作为教育管理者日常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
可见 , 听课不仅针对管理者而言应当作为研究的专题 , 它更应让所有教师也把听课获得的“利息”转化到如吃饭睡觉般最自然不过的日常教学行为 。
教育管理者就更要思考 , 如何调动所有教师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听课 , 变学校的要求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必需 , 使听课真正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 使这样的一种现象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
当然 , 这样的目标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学管理者来共同缔造 。 我们也仍在努力中 。

教育|窦桂梅:听课、评课、写课的专业管理!
文章图片

02
评课 , 评得出名堂
在谈到评课时 ,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有时评课人说得口干舌燥 , 最终的效果却是“萝卜炖萝卜 , 还是萝卜味儿” 。
真正的评课应该是“专业引领”下的“萝卜炖肉” , 给予老师真正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 。
所以 , 每一个教育管理者必须打破低效的平行对话的局限 , 在更广阔、更宽松的学术空间内 , 建立志同道合的“引领”关系 。
首先 , 教育管理者要建立一种思维方式 , 即站在被评课人的角度想问题 , 不是听了就评 , 信口开河 , 而是应该想清楚 , 你要评课的这位老师身上最需要的是什么 , 你评的重点是什么 。
其次 , 在评课中要拿出自己的“绝活” 。
评课不能仅仅停留在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的流程中 , 它应该是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 。
教育管理者应该有一双发现该教师教学的亮点的慧眼 , 又能锐利地指出缺点、准确地解剖盲点 。 过去我们经常看到教师恭恭敬敬拿着小本听你的“判决” 。
如果这种恭敬是出于对你的敬重或认同 , 那还好;如果是因为惧怕你的权力而表现出的假象 , 那么这评课背后的良苦用心也许就付诸东流了 。
因此 , 教学引领者(管理者) , 千万不要把自己当作“行政领导” , 绝不能用行政力量推动你的教学管理 。
再次 , 教育管理者可以把评课当作合作多赢的平台 , 组织那些有才华的教师参与评课 , 并有评课记录 , 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 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分享 。
教师需要搀扶、引领的时候 , 你要把你的“专业水平”拿出来 , 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教师获得思考之上的提升、分享之后的超越 。
这个时候的评课就成了一门带动教师专业成长的艺术 , 教师的才华在这样的评课中释放、撞击 , 渐渐地就发展成了属于自己的教学艺术 。
关于评课 , 要说的内容太多了 。
然而 , 有些评课却常常流于形式 , 有的是在设计好的表格上打个分 , 草草了事;有的是表扬为主 , 做“好好先生”;还有的是被动发言 , 敷衍了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