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窦桂梅:听课、评课、写课的专业管理!( 五 )


前一段 , 听了“师生间平等对话”“基于经验的学习”的专题研究课后 , 我写了四篇文章 , 梳理了一些问题 。
比如:
什么是对话?基于怎样理念的对话才算是真正的对话?对话中“对”的究竟是什么 , 是一问一答吗?“师生平等” , 仅仅是教师的和蔼表情吗?基于经验的学习 , 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还是教师的经验?经验是把双刃剑 , 教师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经验 , 如何判断学生的经验是否正确?等等 。
当我把这些不成熟的思考写出来 , 印发给老师们的时候 , 他们阅读我的写课 , 要比听我现场的评课获得更多的沉淀 。
近三年来 , 我在课堂上不仅听常态课 , 也听研究课 。
上学期名师工作室建立以后 , 为了方便老师们阅读 , 我把这两部分的文章放在我的博客里 , 不仅是共同体中的10位老师可以阅读到 , 我们海淀区的不少老师也都在跟着阅读 。
于是 , 这样的写课 , 不仅仅是属于我们学校老师的 , 也是各个兄弟学校老师们都可以利用的校本教材 。
有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 但可能只在一个老师身上体现过 , 我就结合这一类的话题 , 写成系列文字 , 打印下来 , 让所有相关学科的老师阅读讨论 。
这样做既避免了其他老师出现该老师的问题 , 也可以留着给下一个学年的老师当培训教材用 。
想想 , 这个方法真好 。 比如 , 这个学期我写过三篇关于识字教学的文章 。
为了说明问题 , 我还亲自上示范课 , 现身说法 。 结果 , 那些被我评课“捉虫”的老师们特别好 , 也写了反思作为回应 。
此外 , 我还专门把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召集在一起 , 讨论识字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
由我的写课 , 到他们的再次写课 , 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写本身 。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说:“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 , 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 , 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命题 。 ”
书写、记录的美好 , 与之相对的就是辛苦 。
教学引领者要舍得下功夫写出来 , 这不是半个小时 , 或者一个小时就能穿凿附会出来的 。
不是真正习惯于写作的人 , 是不会知道爬格子的苦处的 。
往往我们说得很好 , 然而落在笔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
还有 , “改”要比“写”所花费的时间还长 。 每一个万家灯火的晚上 , 下班后我不是放松安逸、觥筹交错 , 而是挑灯夜读 , 学习、反思、写作 。
这真的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 而最终究竟有多大的推动作用 , 其实我也不知道 。
我只知道 , 我必须动脑筋创造性地做好我的教学引领工作 。
到目前为止 , 到底有多少老师跟着也记录自己的教学?
以前在学校制度的强化要求下 , 曾经有些效果 , 但现在考虑到老师们的负担 , 已经降低要求写课的数量了 。
不过 , 对于自己 , 我不能放松 。 因为这恰恰是我向老师们学习的机会 , 是提高我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
也是我一个语文教师必须练就的基本功 。
因此 , 我要求自己不能情随事迁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 道并行而不相悖” , 守望教育理想就应该从坚守秉笔书写的习惯开始 。
教研是一种文化 。 我认为 , 写课是传承并发展学校文化的关键所在 。
一所学校如果不研究课堂教学 , 不记录教学 , 而频于忙碌各种活动 , 应付上交的材料 , 甚或从来就没有经过深入思考而留下的文字经验 , 那么 , 这所学校是没有积淀的 , 是不可能期待其厚积薄发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