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死亡教育”:不同阶段不同方式


恐惧|“死亡教育”:不同阶段不同方式
文章图片

延伸阅读:
生死教育是儿童的必修课
生死教育 , 何时真正走进校园
上期本刊推出的“生死教育”话题 , 引发不少读者反馈 。 其中 , 有教育工作者表示:“对中小学生而言 , 生死教育迫切需要 , 但现实中各种因素使之很难走进校园”;有家长也反馈 , “我们知道生死教育很重要 , 但由于不知道如何把握尺度 , 所以不敢贸然向孩子开口”……面对家长“摸不着底儿”的困惑 , 本期我们特邀请一位大学教师 , 他在大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多年 , 并主持多项相关课题的研究 。 他认为面向孩子开展死亡教育 , 成人首先要对死亡意识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要有科学的认识 , 从而对孩子进行科学指导 。
——编者
本期学术支持:刘慧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与未来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
“死亡教育”:不同阶段不同方式
文|张权力
有一位96岁的老人去医院检查后 , 非要医院给个说法 。 医生只好实话实说:“您可能不行了 。 ”老人火冒三丈 , 要打医生:“说话不吉利!”
一位领导干部 , 好喝酒 , 犯两回病都被抢救回来了 。 第三次犯病 , 没救回来 , 死了 。 其儿子不依不饶 , 找医生大闹:“他怎么会死呢?我从没想过我爸会死!”医生说:“你怎么会从没想过你爸会死呢?不管你爸是谁 , 你都应该知道 , 他总有一天会死 。 医学治疗是帮助我们生理机能恢复正常的手段之一 , 但是医学治疗不能免除我们生命的死亡 。 ”
……
在注重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传统中 , 成人对“死亡”的话题一直讳莫如深 。 在儿童的教育成长生活中 , 这个话题更是个禁忌 。 实际上 , 由于缺乏正面的教育引导 , 儿童会从其他途径获得对死亡的错误认知 , 这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 如果缺乏死亡意识 , 一些人可能会产生“我会一直活着”的幻觉 。 而拥有这种幻觉 , 个体就会对生活中的死亡现象察而不觉 , 甚至认为 , 死亡不仅离自己很遥远 , 而且离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很遥远 。 但是 , 死亡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群体都是必将发生的事实 。 我们每天都在一步步接近死亡 , 所以我们要正视它 , 并做好准备接受它 。
合理地应对死亡恐惧和死亡焦虑是儿童心理发展任务之一 。 面对儿童关于死亡话题的好奇与提问 , 成人如何对孩子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科学引导孩子 , 成人首先要对死亡意识发展阶段有科学的认识 , 并据此选择相应的策略 。 个体死亡意识的发展是个体面对死亡由惊慌失措到理性应对的过程 ,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 , 将死亡意识大致经历的五个阶段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家长提出指导建议:
01
死亡发现:从他者的死亡事件中发现死亡事实
应对指南:不建议超前讲解和过度讲解
先分享一位学生的真实经历:我和表弟从小关系就很好 , 特别是上初中后 , 我们一起上学放学 , 几乎形影不离 。 记得一次 , 我和表弟一起去他们家 , 打算看动画片 。 但到他家时 , 家里有很多人在看其他电视剧 。 表弟走到电视跟前 , 调换了频道 。 一向性格暴躁的姑父当着很多人的面 , 呵斥并打了表弟一耳光 。 我离开他家后没几天 , 表弟和家人拌嘴后就自杀了 。 这是我第一次直接面对最亲密同伴的离去 , 而且永远不会再见 。 我痛哭了好几天 。 母亲心疼地安慰我 , “每一个人都会死的 , 不要难过了 。 ”
儿童青少年对死亡发现的情境包括动画影视中的战斗、宠物意外丧生、亲人葬礼中的死亡、同伴的死亡、亲人的死亡等 。 一般而言 , 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个体或宠物的离世会让儿童青少年获得直接的死亡经验 。 它给他们留下死亡会带来悲伤、恐惧等印象 , 但不一定会让儿童青少年意识到死亡必然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