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死亡教育”:不同阶段不同方式( 二 )


处于死亡发现阶段的孩子 , 对死亡的感知 , 死亡即意味着分离 , 分离意味着不舍和痛苦 。 因此 , 此阶段儿童不愿意接受亲人会死亡的事实 。 但随着成长 , 儿童早晚会发现死亡的真相 。 所以 , 父母不能回避死亡现象和死亡主题;但是 , 鉴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 , 家长对死亡现象进行解释要以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 。 不建议超前讲解和过度讲解 , 因为超前和过度讲解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对死亡的恐惧 。
02
死亡恐惧:认识到死亡必然会降临到自身
应对指南:用爱为生命成长提供力量
“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 , 自己第一次真正理解‘我迟早会死’这句话的情形 。 当时我大概10岁……在一片黑暗之中 , 我突然从床上坐起来:我也会死去!正是这个念头触动了我 , 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刺激着我!我无处可逃!……这是一件多么怪异、多么可怕、多么危险、多么难以理解 , 同时又是多么彻彻底底个人化的事儿啊!……面对死亡 , 我们究竟恐惧什么?”这是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所分享的死亡恐惧 。
当儿童将死亡发现应用到自身时 , 就会认识到死亡必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 这会让儿童感到害怕 , 所以死亡恐惧便开始出现 。
调研发现 , 儿童所恐惧的对象如下:自己未来毁灭的恐惧;再也不能复活的恐惧;感官意识丧失的恐惧;与亲人分离的恐惧;在死后世界遭遇痛苦的恐惧;肉体毁灭的恐惧 。
处于此阶段的儿童 , 所恐惧的对象更多指向与亲人的分离、肉体的毁灭、感官意识的丧失等这些与身体体验和情感体验关联的想象行为 。 只要儿童想到死亡将降临到自身时 , 死亡恐惧也可能会瞬间放大 , 甚至由此郁郁寡欢 。 因此 , 儿童的死亡恐惧不应该被反复激活 , 也不应该轻易尝试脱敏训练 。 父母需要警惕的是 , 在此阶段 , 生和死两种力量就如同阴阳两极进入儿童以后的生命成长全过程中 。 若缺乏死亡意识教育 , 无论儿童或成人都可能会习得错误的死亡恐惧应对方式:否认死亡和回避死亡 , 都会带来不良后果 。 比如 , 将宗教或神话中永生不死的传说套用在自己身上 , 从而否认自身必定死亡的事实 。 这会导致儿童拥有错误的死亡认知 , 儿童可能会认为自己有不死之身或者可以重生 , 从而导致儿童珍惜自我生命这一本能的弱化;回避死亡 , 将死亡恐惧意识压抑进无意识状态或推迟到遥远的未来 。 而随着儿童面对死亡现象的机会增加 , 一旦儿童的死亡恐惧被再次触发 , 儿童的死亡恐惧会更加严重 , 对正常生活的影响也更强烈 。
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死亡意识教育 , 家长一方面需要帮助他们应对死亡恐惧;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培育他们生命中趋向生的力量 , 在生与死两种力量的对比中 , 使积极向生的力量强于放弃生命的力量 。 常见的策略是:在不否认和回避死亡的基础上 , 父母要用爱、尊重、支持、关心等为孩子的生命成长提供力量 , 以生命之宝贵对抗死亡之恐惧 , 对抗自杀或自伤行为 。
而成人可以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 , 通过进行针对性的脱敏训练来对抗死亡恐惧 。 当然 , 也需要用爱、尊重、支持、关心等为他们生命成长提供力量 , 但更强调对他们进行生命意义灌注、生命价值引导等 。
以下是一名大学生分享的生病住院后感知生命宝贵的案例:可怕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 。 半夜时分我的胃部疼如刀绞 , 连呼吸都也有些困难 。 医院的诊治结果是胃穿孔……第一次经历如此大灾难 , 我庆幸手术后我还能活着 。 手术醒来后 , 看到母亲、哥哥和妹妹 , 能再见到他们 , 真的很高兴……住院期间 , 很多同学去医院探望我 , 有的甚至去了好几次 。 在家休养期间 , 亲戚、邻居也都过来探望 。 第一次感觉活着真好 , 有那么多人爱和关心自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