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死亡教育”:不同阶段不同方式( 三 )


03
死亡焦虑:认识到死亡终将会降临到自身
应对指南:引导孩子合理规划有意义的人生
心理学家认为死亡恐惧阶段 , 人有明确的恐惧对象 , 而在死亡焦虑阶段却没有 。 人们知道“死亡终将会降临到我们自身”这个事实 , 于是 , 便会产生“生命有限仅有一次”的感觉 , 死亡焦虑便泛化为人生意义的焦虑 。 这种状态下 , 人体内生和死两种力量的对比随时会发生变化 。 这也告诉我们 , 应对死亡焦虑及其泛化后的人生意义焦虑 , 是多么地迫切和重要 。
若对死亡焦虑应对失当 , 会让人们感到生命意义匮乏 , 表现为选择过一种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生活 。 严重的话 , 会让人们产生生命虚无感 , 可能导致放弃生命 。
帮助儿童应对死亡焦虑的首要原则是 , 在不否认死亡最终降临、人的生命有限的前提下 , 对孩子开展生命教育 , 让孩子明晰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
其次 , 增强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 。 父母要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 , 让孩子感到家庭是爱的港湾 , 是他们遭遇挫折后的避风港 。
家长对孩子饱含着爱的话语 , 效力是永远有力量的 。 且看一位网友分享的案例——
小时候 , 我问母亲:“我的宝物 , 是这个彩色的弹珠 , 妈妈你的呢?”她回答说:“我的宝物啊 , 是你哦 。 ”当我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后 , 母亲去世了 。 当遇到挫折甚至想放弃自我的时候 , 我都会想:“我怎么能死啊 , 我可是妈妈的宝物啊……”
面对死亡焦虑泛化而成的人生意义焦虑 , 作为父母最为关键的是引导儿童合理规划人生 。 合理规划人生是应对死亡焦虑的基本立足点 。 其次 , 父母指导并帮助孩子在当下生活中获得成就感 。 当下生活的成就感 , 可以有效减轻儿童的死亡焦虑和意义焦虑 。 儿童的当下生活是他们自己切身感知的对象 , 要支持儿童在应对当下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挑战中 , 树立信心、积累成功 , 获取成就感 。 另外 , 应对儿童当下生活的意义匮乏 , 要引导儿童从积极的视角和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生活意义困境 , 尽可能地让儿童自己赋予其当下所处阶段以意义和价值 , 帮助儿童建立生命意义体系 。
04
死亡反省:从安身立命到死亡敬畏
应对指南:引导孩子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死亡反省指个体面对自然生命终结所表现出来坦然接受的意识状态 。 它是死亡意识长期沉淀的结果 。 死亡反省能够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内在成长动机 , 减少个体应对死亡的回避和压抑行为 。 处于死亡反省阶段的个体 , 也产生了对死亡的敬畏 。 死亡敬畏即敬畏生命终结的自然性 , 不主动伤害自我生命 , 不放弃自我生命 。 拥有了死亡敬畏 , 内在生命中生和死两种力量对比中 , 生的力量占据绝对优势 。 此阶段的个体不会轻易自杀或自伤 , 除非安身立命的根基再次动摇或崩溃 。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由死亡意识阶段发展到死亡反省阶段?
首先 , 父母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 , 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职业 。 兴趣包含着热爱 , 兴趣孕育特长 。 以兴趣开发、特长养成 , 引导孩子主动寻找安身之基 , 立命之本 。
其次 , 父母要引导孩子对自我生命进行反思和总结 , 即引导儿童向内反思自我生命历程 , 在回顾生命过程中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 。 在世界闻名的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 , 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 , 上面刻着这样一段话:“当我年轻的时候 , 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 , 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 当我成熟以后 , 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 , 我将目光缩短了些 , 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 当我进入暮年后 , 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 , 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 。 但是 , 这也不可能 。 当我躺在床上 , 行将就木时 , 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 , 然后作为一个榜样 , 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 , 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