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北大老师: 超30%北大新生被“空心病”缠住, 到底是谁的问题? | 文化纵横


空心病|北大老师: 超30%北大新生被“空心病”缠住, 到底是谁的问题? | 文化纵横
文章图片
? 徐凯文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今年以来,我国在遏制教育领域的资本扩张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一定成效 。但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青少年群体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高发,已成为阻碍青年健康成长的潜在危险 。本文提出“空心病”概念,直指物质丰裕时代青年发展的心理与精神困境 。在作者看来,引发青年“空心病”的主要因素不在青年学生自身,而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与教育环境 。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博士,作者职业生涯前12年做精神科医生,后来12年在北京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工作,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工作 。他当时发现,北大一年级新生中有30.4%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这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 。他认为,“空心病”是一种价值观缺失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它表现在抑郁、孤独、自我缺失、外部认同、被评价的恐惧、自杀倾向、自我否定和厌恶等方面 。作者认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与误区,其原因既有社会层面也有教育层面,集中表现为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规范的剧烈变动,它们包括:价值观的多元化、父母和孩子的代际差异、评价体系极其单一以及功利化的教育等 。对于复杂的社会与教育问题而言,作者认为,首先需要明确财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其次要回归本心和良知,在焦虑的时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支撑作用是非常重要和强大的 。实际上,早在6年前,作者即以“‘空心病’正在毁掉一代年轻人”为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背后的社会与教育因素 。时至今日,我们更需要对教育的本质、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行更为深切地反思 。
为全面呈现作者观点,本文为作者2021年和2015年两篇演讲稿的组稿,第一篇转自“外滩教育”公众号,第二篇转自“博雅人文”公众号,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
“空心病”与时代教育下,
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有多难
▍当下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向中小学蔓延 。我想,疫情之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时代的变迁,无论是国际关系,还是各种制度的变化,比如近期各种教育政策的改革 。自去年疫情后复学,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就突然爆发,变得非常严重,极端事件也发生了很多 。对此,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也都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 。
北京安定医院郑毅教授的团队还发表了一份“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数据显示,有17.5%的青少年在一年之内就患有某一种精神障碍 。
那么,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凸显出来?
2005年,中国的焦虑障碍患病率是13%,美国是18.1%;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是6%,美国是9.5%;如果看终身患病率美国会占到50% 。
一年多前,我在网上做了一份社交网络上“丧文化”的调查,共收到2371位大学生的反馈 。可以看到,感觉自己非常迷茫的、困惑的、沮丧消沉的比例非常之高,孤独、无力、挫败、焦虑不安,这些都跟“丧”的感受非常密切,然后“非常丧”和“比较丧”的比例超过了20% 。所以从“丧文化”,到“躺平”、“佛系”这些词都非常流行 。而这种“丧”的来源有学业和工作压力,同辈的竞争,人际关系等等,所以压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