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分裂之后能够重新统一,为什么西方不能


中国古代分裂之后能够重新统一,为什么西方不能

文章插图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与许多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 。有一点非常明显 。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分裂,有内部冲突造成的分裂,也有外来入侵造成的分裂 。西方历史上也有因外族入侵而导致的分裂 。但是,为什么中国在西方分裂后又回到了最初的统一?中国和西方在这一点上有什么不同?
公元476年,随着蛮族的入侵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开启了长达十个世纪的黑暗中世纪时期 。与此同时,中国虽然也经历了五虎入华,但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和西方走上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直到新航路的开通,有了巨大的不同 。本文选取了这段历史中的两个国家北魏和查理曼帝国,试图从它们的分裂中窥见中西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并提供不同的解读方式 。
1.北魏分裂后的历史公元534年,北魏分裂,驻扎洛阳的高欢立袁山为帝,史称东魏 。驻守长安的宇文泰立元宝居为帝,史称西魏 。东西魏自以为正统,互相攻讦 。先后爆发了小关、沙源、何桥、莽山、御笔等几场战争,互有胜负 。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杨废了东魏孝经皇帝袁珊,建立了北齐 。公元557年,之子宇文珏废西魏恭帝、元帝,建立北周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43年的分裂 。
2.查理曼帝国分裂后的历史公元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签订了凡尔登和约,将帝国分为东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三个国家 。中国法兰克王国的君主继承了皇帝的称号,但由于地理位置被夹在东西方王国之间,又没有子嗣,东西方法兰克王国在公元870年通过《莫尔森条约》瓜分了大部分领土 。
公元880年,《利伯曼条约》签订后,东西法兰克王国的边界几乎完好无损,直到中世纪末期 。公元962年,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奥托一世加冕为皇帝,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987年,西法兰克国王路易五世去世 。因为没有子嗣,巴黎公爵雨果·卡皮特(hugues capet)被选为国王,卡佩王朝(cape)建立(法兰西王国的开端) 。西法兰克人被法兰西王国继承 。直到20世纪,德法仍视对方为“遗产对手” 。
3.为什么中国和西方的发展差别很大?地理原因
既然都分了,恐怕还得从地理说起 。斯塔夫里和阿诺斯曾在《世界通史》“古典文明的终结”一章中说:
【中国古代分裂之后能够重新统一,为什么西方不能】“首先,在古典时期,西欧没有中国富裕 。在作物适于生长的夏季,季风给东亚大部分地区带来大量雨水 。然而,在欧洲,大部分雨水集中在没有植被的冬季月份 。因为这个原因,也因为低纬度地区可以获得更多的太阳热量,东亚有一个漫长而集中的农作期,许多地方一年两熟 。此外,东亚的主要作物水稻的每英亩产量远高于西方种植的小麦、黑麦和其他粮食作物 。据估计,单位面积生产的大米的热值是小麦的5倍 。”
山地、沟壑、不毛之地的独特地理环境和人地矛盾迫使西方从事海外贸易,从而形成了发达的商品经济和频繁的海外殖民、经济、文化交流 。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加剧了小型寡头城邦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具有希腊城邦长期独立自治特征的国家在中世纪欧洲遍地开花的原因 。像威尼斯共和国(公元687-1797年)这样延续了几千年的城邦共和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至于中国,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古代对异族的同化”一章中有过精辟的解释:
“说到这,我们不得不关注中国的地理...这个地区,以黄河和长江为其文化中心...现在黄河顺流而下,是送水入海的方式,而黄河在今天的天津入海 。扩展成一片大平原,土地鲜美,气候适宜,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初的禀赋所在 。汉族,农耕民族,过去住在平地上 。”“汉族因为文化高,逐渐同化了附近的民族,汉族的疆域也随之扩大 。接近汉族的民族,当汉族开放后,自然分散到四面八方,也就是汉族的疆域之外 。但是他们也带了一些中原文化,这是中国文化扩张的路径 。这是中国古代同化不同民族的道理 。”
平原的包容性使中国更容易统一和稳定 。即使北齐因自身原因未被北周所灭,两者仍会以其他方式统一,因为曾经瓜分中国东北长达705年的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曾多次与汉、曹魏、西晋、、后燕等国对峙,并向北魏、东魏、北齐等国派遣使节,以缓和局势 。
社会生产力的原因
对于西欧来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导致西欧社会生产力下降,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10-11世纪,西欧出现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的城市,农业技术水平(铁制农具和畜力的使用)和耕作制度得到提高,庄园的衰落导致大量手工业者和农奴逃往郊区,客观上促进了森林荒地的开发和耕地面积的增加,大量人口流动导致交通的发展,以及建造城堡防止外来入侵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欧处于以封建庄园为代表的自然经济状态 。由于手工业者被束缚在庄园中,为领主和庄园的需要而生产,受到严重剥削,失去了人身自由,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抑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