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例文( 三 )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 。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 。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
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
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 。“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 。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明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最新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例文3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
课时安排:3个课时 。
第一课时
一、导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已学过他的作品《风筝》,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1.简介作者和作品 。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 。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
二、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
b)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
c)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
三、检查预习 。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