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劝学教案 劝学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加以阐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
劝:“劝勉”的意思 。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 。(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 。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 。(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 。(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 。(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 。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 。(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