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重点语文课必修教案指南( 四 )


(3)张溥与复社
张溥(1602~1641) , 字天如 , 号西铭 , 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 。崇祯四年进士 , “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 。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 , 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 , 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 。复社是文社 , 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 , 在历是很少有的现象 。
3.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 , 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 , 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 , 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 , 政治更加黑暗 , 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 。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 , 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 , 其时他26岁 。
(三)诵读第1段
步骤:
齐读一遍后 ,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 , 解答后再齐读一遍 , 然后进行评点 。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 , 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 , 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 , 学生答问 , 再加以概括 , 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 。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 。(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
五人者 ,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 ,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义” , 全篇纲领) 。至于今 , 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 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 , 以旌其所为 。呜呼 , 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 , 为下文蓄势 。)
写法指要:
作墓碑记 , 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 , 尤非先说不可 。此段纯属叙事 , 用一个“盛”字作结 , 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 , 何等笔力!
(四)诵读第2段
评点:
夫五人之死 , 去今之墓而葬焉 ,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 。这是引导句 , 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 。夫十有一月之中 , 凡富贵之子 , 慷慨得志之徒 , 其疾病而死 ,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 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 , 与常人比)?独五人之曒曒 , 何也?(承上段“盛”字 。)
写法指要:
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 , 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 , 以常人与五人对比 , 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 , 为结尾张本 。由此再进一步展开 , 真可谓“出奇制胜” 。(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 , 不是由教师说出 。(下同)
(五)诵读第3段
评点: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 。“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 , 在丁卯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为之声义(周公义者 , 吴民亦义者 , “义”是一段叙事主旨) , 敛赀财以送其行 , 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 , 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 , 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 ,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 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 , 义勇如见)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按诛五人 , 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 , 值得玩味) ,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 , 妙 。)
写法指要:
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始末 , 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 , 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 , 即又回到建墓事上 , 此亦跌宕之法 , 盖为下文蓄势 。
(六)诵读第4段
评点:
然五人之当刑也 , 意气扬扬 ,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 , 何能如此!“然” , 带出一层新意) 。断头置城上 , 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 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 , 可以少慰人心) 。
写法指要:
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 , 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 。以上两段皆叙事 , 承首段而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