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重点语文课必修教案指南( 五 )


(七)诵读第5段
评点: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 ,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四海之大 , 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 素不闻诗书之训 , 激昂大义 , 蹈死不顾 , 亦曷故哉(二比——与缙绅易志者比 。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欤” , 下句用“哉” , 褒贬之意昭然若揭 。二问中重在第二问 , 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 ,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 ,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 ,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 ,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
解释:
“非常之谋” , 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 , 魏忠贤张(嚣张)甚 , 中外危惧 。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 , 即明怀宗)入 , 谕以当为尧舜之君 , 再以善事中宫(皇后 , 熹宗之后)为托 , 及委用忠贤语 。信王出 , 上崩 。忠贤自出 , 迎王入 。王危甚 , 袖食物以入 , 不敢食大官庖也 。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 , 王秉烛独坐 。或曰 , 忠贤欲自篡 , 而崔呈秀以时未可 , 止之 。”
写法指要:
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 , 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 , 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
(八)诵读第6、7段
评点:
由是观之 , 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 , 一旦抵罪 , 或脱身以逃 , 不能容于远近 , 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 , 一般丑态) , 佯狂不知所之者 , 其辱人贱行 , 视五人之死 , 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 。“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 , 忠义暴于朝廷 , 赠谥美显 , 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 , 何等荣耀!)也 。不然(反掉一段 , 文势振宕 。四比——设想之比 , 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遇”比) ,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 则尽其天年 , 人皆得以隶使之 , 安能屈豪杰之流 , 扼腕墓道 , 发其志士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 , 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亦以明死生之大 ,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 。
贤士大夫者 , 冏卿因之吴公 , 太史文起文公 , 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 , 此处再结一句 , 以示其“买脰”、“墓葬”之功不可灭) 。
解释:
①“为人记” , 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 。“记” , 不是记述 , 而是指这篇文章 。②“明死生之大” , 阐明死的重大意义 。“死生” , 偏义复词 , 偏“死” , “生”无义 。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 语出孟子“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 。“有” , 同“或” , 或许 。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 , 使行文有波澜 。
写法指要:
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 , 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 , 死有重于泰山 , 这就站得更高了 。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 , 连用四个长句 , 气势磅礴 , 波澜横生 , 如长江之水 , 一泻千里 , 势不可挡 。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 , 却又有其创新之处 , 读后使人胸襟开阔 。五人之死 , 有此篇碑文 , 千古不朽矣 。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教案4
项脊轩志(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 , 借平淡的生活琐事 , 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
2.背诵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