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下学期沪教版语文必备参考教案五篇( 三 )


二、熟读,品味4~6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 。
2.阅读全文,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
第二课时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4、5、6段,讨论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题 。
一、导入,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
二、总结4、5、6段,理解文中的情与景
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 。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 。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 。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
三、学生朗读第三部分,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 。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 。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
四、把握全文,结合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
五、结合课后练习三,认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谈你对他的散文有什么看法 。
六、小结全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
第三课时板书: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2
《赤壁赋》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
二、教学难点:
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
三、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
【课时安排】两课时 。
【学生活动设计】
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