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什么意思?


“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此句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是: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 。
《后出师表》原文: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
【“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什么意思?】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这句话的意思是: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 。
出处:蜀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选段: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 。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 。
扩展资料:
文章先从刘备力主伐魏着笔,说明自己的不顾危难思惟北伐是为了奉行先帝的遗意 。接着针对群臣对北伐的非议,用“六未解”作反面陈说,驳倒群议,阐明伐魏的必要性 。认为旷日持久,只会使敌方坐大,自己兵员减少 。指出与其耗费人力物力坐以待敌不如主动出兵 。
最后又从事态的难料出发,进一步申述了伐魏之举已是迫于眉睫刻不容缓,并表达了自己对蜀国的一片忠诚 。全文结合形势的分析展开论述,剀切详明,有说服力 。而陈说己见,又多从反面设辞,文势层叠,情意慷慨 。文中表达的抗兵北伐的报国之志和耿耿忠心,尤其令人感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