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作者( 三 )


“妻孥怪我在 , 惊定还拭泪”两句 , 写乍见时情态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 , 人命危浅 , 朝不保夕 , 杜甫离家在外 , 久无音讯 , 家人早就悬心吊胆 , 怕他难得生还 。现在诗人突然出现 , 妻孥先是不敢信 , 不敢认 , 感到诧异、吃惊 , 等意识到确是亲人归来 , 神志才渐渐安定 , 自然是喜出望外 , 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这里由“怪”到“惊”到“拭泪” , 准确地写出了妻子一瞬间复杂、急遽的心理活动 , 生动地刻画了乱世离人的心理状态 。
“世乱遭飘荡 , 生还偶然遂”两句 , 写内心感慨 。“世乱”二字 , 概括了当时社会战乱的特点 , 揭示了自己遭飘荡的原因 。“生还” , 即活着回来“偶然遂” , 即偶然如愿而已 。“偶然”二字 , 内涵极为丰富 。杜甫从陷落叛军之手到冒险逃出长安 , 从触怒肃宗到放归返家 , 历尽风险艰难 , 竟能生还 , 实属侥幸、偶然 。这里深刻地表现了劫后余生之人的内心痛楚 , 也诠释了妻子“怪我在”的原因 。由此可知 , “偶然遂”三字正是本篇的感情出发点 , 诗中一切描述 , 皆由此生发 。
“邻人满墙头 , 感叹亦歔欷”两句 , 宕开一笔 , 以邻人的同情叹息 , 作侧面烘托 。诗人回来了 , 消息不胫而走 , 引来偌多邻人 。古时北方小村 , 围墙很矮 , 邻人能凭墙相望 。他们不忍心打扰杜甫一家人刚得到的`团聚 , 只站在墙外观望 , 深表同情 。他们之中 , 也不乏有亲人在外 , 可能还没回来 , 看到杜甫生还 , 触景生情 , 都为之感叹歔欷 。
“夜阑更秉烛 , 相对如梦寐”两句 , 写夫妇相对久坐、信疑参半的情景 。夜深了 , 夫妻对坐长谈 , 一支蜡烛不够 , 再点上第二支 。诗人长期飘荡 , 偶然生还 , 虽大喜过望 , 仍不免心有余悸 , 生离死别的种种痛苦还威胁着他们 , 以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 , 疑惑是梦中重逢 。夜深人静 , 烛光朦胧 , 渲染和强化了梦幻的氛围 , 与人物恍惚的心情融为一体 , 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 使这首诗的结尾摇曳生姿 , 韵味无穷 。
这首诗短短十二句 , 从傍晚写到深夜 , 从室外写到室内 , 表达了诗人初到家时悲喜交集的心情 , 深刻揭示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心灵创伤 。
组诗的第二首 , 写回家后忧闷难解的痛苦心情 。开头两句“晚岁迫偷生 , 还家少欢趣” , 总写心情之愁闷 , 前句是因 , 后句是果 。诗人当年不过四十六岁 , 只因忧愁国事 , 心情抑郁 , 才自感未老先衰 , 故曰“晚岁” 。“迫偷生” , 被迫苟且活着 。这是乱世中人常有的感觉 , 因为在那种社会里 , 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 过一天算一天 , 活着就像是“偷”来了日子 , 年纪大一点的人 , 尤其会有这种感觉 。诗人九死一生 , 偶然生还 , 当是不幸中之大幸 , 但想到今后的时局 , 想到自己被迫闲居 , 不能报效朝廷 , 即便回家团聚 , 也觉无聊寡欢 。“还家少欢趣”正是诗人忧国忧民心态的生动写照 。
三、四句“娇儿不离膝 , 畏我复却去” , 通过对娇儿天真情态的描写 , 反映出诗人愁苦的容颜 。此二句 , 历来有两种说法 , 主要是对“复却去”的理解有分歧 。一说孩子喜父归来而绕膝偎依 , 但见父亲愁眉苦脸 , 心中不悦 , 于是又畏而后退 。另一说认为孩子缠身 , 是恐怕父亲又要离家出走 。从“却”的本意(却:退却)和诗的情感来看 , 应以前者说法为妥 。这是个细节描写 , 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虽有娇儿绕膝的天伦之乐 , 但总敌不住各种忧愁的袭击 , 内心十分苦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