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作者( 四 )


接下来四句:“忆昔好追凉 , 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 , 抚事煎百虑 。”前两句回忆一年前诗人初来羌村寄寓的时候 , 正当炎夏 , 常爱在池边树旁漫步、乘凉 。后两句则写眼前情景 。西北早寒 , 闰八月已是“萧萧北风劲”了 。这是晚秋景色 , 插入此景 , 渲染了诗的悲凉气氛 。这时诗人想到一年来时局的变化和眼前自己的不幸遭遇 , 不禁忧从中来 , 越想越难过 , 内心被各种忧虑煎熬着 。这里 , 诗人抚今追昔 , 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
最后四句:“赖知禾黍收 , 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 , 且用慰迟暮” 。前两句是说幸亏知道禾黍已经收割 , 想到可以用它来酿酒了 , 于是觉得酒好像已从糟床流出 。“赖知”和“已觉”均属料想之词 , 是诗人借酒浇愁的一种设想 。后两句是想象酒已酿好 , 姑且拿它来安慰自己的晚年(迟暮) 。这里 , 诗人强自宽慰 , 更见其忧闷的深沉 。
这首诗紧扣“少欢趣”来写 , “迫偷生”和“煎百虑”是全诗的重心 。写的虽是家庭琐事 , 却表现出诗人时刻以国家人民为重的精神 , 小中见大 , 亲切感人 。
组诗的第三首 , 写邻里父老登门拜访的情景 。开头四句:“群鸡正乱叫 ,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 始闻扣柴荆 。”这首诗也是先写外景 , 描绘了乡居的真实风貌 。第二句中的“客” , 指邻里乡亲 , 即第一首中的“邻人” 。为什么要驱鸡上树呢?据说古代北方人养鸡 , 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带 , 养在树上 。“驱鸡上树木” , 就是赶鸡回窝 , 鸡就不叫了 , 这才听见敲门声 , 交代有客来访 。
中间八句:“父老四五人 ,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 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 , 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 , 儿童尽东征’ 。”前四句写父老携酒慰问诗人 。后四句通过父老的话语 , 反映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父老的言行 , 诚挚淳朴 , 使杜甫深受感动 , 于是请求为父老唱歌作答 。
最后四句:“请为父老歌 , 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 , 四座泪纵横” 。这是写诗人的慨叹 。“艰难” , 指在乱世中 , 父老们的生活很艰难 , 这点酒来之不易 。面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 , 诗人既感激 , 又惭愧 。他本是朝廷命官 , 未能为百姓排忧解难 , 深感愧疚 。结尾两句写诗人为父老歌吟 , 一曲歌罢 , 仰天长叹 , 四座的人都禁不住热泪流淌 。这里包含着多少难言的苦衷! 此刻 , 诗人的心和父老的心沟通了 , 他们的感情共鸣了 , 全诗就在慷慨悲歌、宾主感情交融的气氛中结束 。
《羌村三首》以白描见长 , 取材于诗人的几个生活片断 , 虽没有正面描写时事 ,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中的社会现实 。诗中对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表示了深切的关注 , 抒发了对国事的忧虑之情 , 也反映了诗人与邻里父老亲密无间的淳朴情谊 。全诗内容深邃 , 感情沉郁 , 语言质朴精当 , 确是绝妙好辞 。
评说
高棅《唐诗品汇》 , “刘云:当时适然 。千载之泪常在人目 , 《诗三百》不多见也 。”
王嗣奭《杜臆》:“起语写景如画 。‘妻孥怪我’二句 , 总是一个喜 。……‘生还偶然遂’ , 正发‘怪我在’之意 , 见其可喜 。‘邻人满墙头’ , 乡村真景 , 而‘感叹歔欷’ , 却藏喜在 。”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不曰喜 , 而曰‘怪’ , 情事又深一层 。只作惊怪、疑惑之想 , 情景如画 。”
浦起龙《读杜心解》:“邻人感叹 , 生发好秉烛如梦 , 复疑好 。公凡写喜 , 必带泪写 , 其情弥挚 。”
(以上评第一首)
王嗣奭《杜臆》:“久客以归家为欢 。今当岁晚 , 无尺寸树立 , 而匆迫偷生 , 虽归有何欢趣?此句含有许多不平在……‘赖知’转下 , 黍收酒熟 , 聊慰目前而‘且用’二字 , 无限含蓄 , 非知止知足语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