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与辩证法


黑格尔与辩证法

文章插图
1.按照黑格尔的思想,鲁迅和孔子谁更智慧?
黑格尔几乎统一了所有曾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理念,并且加以发展 。黑格尔认为“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乃是人类理念的总和,因为唯独人类有“精神”可言 。只有从这个角度,才可以谈世界精神在历史上的进展 。这里世界精神是指人类的生命、思想与文化 。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主观的”,他不承认在人类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 。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孔子主张仁和礼,“仁”指的是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己所不欲”;“礼”指的是“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合乎礼的规定 。“仁”的提出是“仁者爱人”,这一认为是规定剥削阶级关心群众,抵制苛政 。“礼”的提出是“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身合乎“礼”规定 。鲁迅的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思想 。所以按照黑格尔的思想,鲁迅更为智慧 。
2.黑格尔能否成为革命领袖?
黑格尔指出:每一种新的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 。黑格尔把这个现象称为一种辩证过程 。黑格尔认为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很明显有着这种主张的人是不可能成为革命领袖的 。
3.世界精神发展的三阶段是正-反-合吗?
黑格尔宣称他已经发现了理性发展(或“世界精神”通过历史进展)的若干法则 。黑格尔认为历史本身就展现了辩证模式 。他称这三个知识的阶段为正-反-合 。例如:你可以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为“正”,那么与他正好相反的休谟的经验主义就是“反”,但这两种思潮之间的矛盾或紧张状态后被康德的“合”给消除了 。康德同意理性主义者的部分论点,但也同意经验主义者的部分论点 。可是故事并非到此为止,康德的“合”现在成为了另外一个三段式发展起点,因为一个“合”也会有另外一个新的“反”与它相抵触 。
导读 :本文将对比《道德经》中阐释的朴素辩证法的内容与黑格尔《逻辑学》中“有论”提及的辩证法内容,也即“黑格尔辩证法”,并试图初步阐释“辩证法”的本质 。同时,尝试分析一个黑格尔《逻辑学》“有论”中的逻辑性错误,以及对人们观念的影响 。
【黑格尔与辩证法】摘要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来自苏格拉底的logos精神;中国朴素辩证法思想则继承自中国传统“道”的思想 。通过仔细分析这两种“辩证法”的前提与边界以及形式与内容,试图更深刻地阐释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分析“辩证法”的同时,我也发现了黑格尔在阐释自己辩证法思想的时候,通过一个形而上的假设,结果引入了一个逻辑性的错误,以至于黑格尔与康德等西方哲学前人的观念产生了一点“歧异” 。而,这个被引入的逻辑性问题,对后人的观念乃至此后西方“唯物主义”哲学的走向都有重要的影响 。
关键词 :黑格尔,《逻辑学》,辩证法,《道德经》,时空观
作者 :鲁飞《哲学研究》审稿修订版
订正时间 :2021年1月19日
内容 :
有中国人“哲学之书”或“智慧之书”之称的《道德经》是世界上最早讨论“有无”之辩证的文献 。近2千年后的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有论”又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但也很明显,《道德经》讨论“有无”之目的——是为了讲“道”(道理) 。而《逻辑学》讨论“有无”之目的——是为了讲“逻辑”的 。中国人看重道理,相信存在道理,讲道理,听从道理,自古始然 。《道德经》讲道理,始于这个“有无”之辨 。西方人看重逻辑,也以这“有无”之辨为“逻辑学”的开始 。
中国人讲的“道理”与西方人讲的“逻辑”是有着相同的本质的 。只是它们的内容与形式不同 。“道理”更形象朴素与实在化,“逻辑”更抽象纯粹与形式化 。从词源上说,“逻辑”是“logos”(罗格斯)的音译,“理性”则是对“logos”的意译 。“逻辑”与“理性”是同义的,词源都是“logos” 。所以,即使中国人的“道”与西方人的“logos”并不相同,但,所谓的理性主义,也就是罗格斯主义,其实与中国的“道”本质是一样的 。
我们暂以中国人容易理解的“道”为开端,来做一个叙述 。世间万事万物都逃不过四个字——存在道理 。存在道理,就是世界上唯一的绝对真理 。这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黑格尔的理性主义之真谛 。而,中国的民族天然就是讲道理的“理性主义者” 。中西方的哲人们终于可以在“存在道理”上相会了 。而,西方的黑格尔们把它讲得太抽象太曲折和太“道貌岸然”了,而中国的老子们把它讲得太朴素太形象和太“玄”了 。这个对中国人来说是太“易知难行”的“道理”——道德的朴素实在与生活的艰难简朴,对西方的哲人们来说,则似乎又是太“难知易行”的“真理”——哲学的深奥繁复与科学的简易便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