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 初三年级化学课程教学设计( 四 )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 。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
初三年级化学课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 。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 。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 。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 。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 。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 。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 。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