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之风吹到新能车赛道,小鹏汽车不仅造车还造“马”( 二 )


“内卷”之风吹到新能车赛道,小鹏汽车不仅造车还造“马”

文章插图
2018-2020年 , 小鹏研发费用分别为10.51亿元、20.70亿元、17.26亿元 。 2019年研发费用达到顶峰 , 或与研发P7车型有关 。 据小鹏半年报显示 , 其二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70%至8.635亿元 , 环比增长61.4% 。 小鹏副董事长顾宏在今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称 , 今年会加快使用研发费用 , 全年的研发支出将达到40亿元 。 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 , 小鹏研发团队超过3,000人 , 较今年初增加约50%;预计研发团队今年底将超过4,500人 , 其中自动驾驶研发人员占比超三成 。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研发的赛道上 , 每一家车企都在全力以赴 。 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半年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 2021年将在研发上的投入50亿元左右;理想也称 , 预计2023年全年研发投入将达到10亿美元 。 当智能化研发内卷成风 , 小鹏骑“马”加速 。 9月7日 , 小鹏公布生态企业新成员、鹏行智能 , 发布首款智能机器马第三代原型机 。 有网友戏称“史上最牛草泥马”;新浪微博上 , #小鹏推出可骑乘智能机器马#的词条 , 在9月7日当日达到95.8万+的阅读量 。 也有网友称 , 智能汽车的内卷“歪楼”啦!
“内卷”之风吹到新能车赛道,小鹏汽车不仅造车还造“马”

文章插图
小鹏并非第一家将智能驾驶技术延伸应用的车企 。 据「不二研究」不完全统计 , 特斯拉、福特、丰田、小米、百度、华为等传统车企或造车新势力 , 均曾推出仿生机器人 。 例如:8月10日 , 小米发布名为“铁蛋”的机器狗;8月20日 , 特斯拉展示AI机器人“Tesla Bot” 。 新能车智能化竞争正愈演愈烈 。 在「不二研究」看来 , 造车研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军备竞赛 , 胜利与否既取决于研发成果 , 也检验车企的“钞能力” 。 从资金储备上看 , 截至2021年6月末 , 小鹏流动资产总额383.85亿元 , 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20.95亿元;与此同时 , 其应收账款从2020年12月的11.55亿元涨至2021年6月的11.95亿元 。 在应对众多竞争对手的内卷之外 , 小鹏亟需夯实管理能力 , 以适配急速扩张的团队、不断膨胀的应收账款等 。 能否带领这支急速膨胀的队伍前进 , 正考验着何小鹏 。 “良等生”的进击之路造车风口 , 小鹏必须面对更多的对手 。 小鹏曾定位于“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汽车” , 何小鹏本人在互联网圈摸爬滚打多年 , 有着丰富的产品经理嗅觉 , 对需求的变化敏感 。 相较其它造车新势力的产品价格 , 小鹏选取的主力价格区间似乎更加“亲民”;某种程度而言 , 其意味着性价比与好销量 。 硬币的另一面 , 则是有关品牌调性的质疑似乎从未停歇 , 当年轻人逐步成长、消费升级后 , 如何建构品牌的长期忠诚度与认同感 , 已经成为小鹏的必修课 。 资本要求回报 , 小鹏似处于同业中上游 。 新能车行业格局渐渐形成 , 即将迎来更惨烈的下半场厮杀 , “良”等成绩在残酷竞争中也许并不够用 。 时间窗口越来越紧 , 小鹏亟需从“良等”提升到“优等” , 它能摸索一条兼顾产品力与商业变现的道路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