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后,注意四个要点孩子少生病

秋分后昼短夜长、寒暑交替 。 这种阴阳寒热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孩子就会更为敏感 。 舔嘴唇、流鼻血、咳嗽、打喷嚏这些问题会很高发 。 大家调理孩子,就要注意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调整 。 今天就来讲讲,接下来调理孩子的重点和误区 。

秋分后,注意四个要点孩子少生病

文章插图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 ”秋分白天和夜晚的时间是平分的,再往后,夜晚的时间会越来越长,白天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
这种变化带来的大自然的特征,古人称之为“秋分三侯” 。
“候”不仅是推算农历节气的重要单位,更有“候脉”“症候”的意思,它指出了大自然的重要表现,更是我们生活起居要点的重要提示 。
一候雷始收声 。 雷是阳气的代表,天雷开始收敛,阳气开始衰退 。 接下来白天会越来越短,气温也会越来越冷 。
昼长夜短,阳消阴长,就要让孩子多睡觉,秋燥也会从温燥逐渐进入凉燥阶段 。
二候蛰虫坯户 。 小虫子开始搭建自己的小窝了,防寒、防风,准备冬眠,接下来它们“出门”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 。
那么,孩子们一些比较激烈的户外活动我们也要适度减少,尤其是虚寒体质明显的孩子,更要重视这一点 。
三候水始涸 。 雨水越来越少,河流水位下降,燥会代替湿成为季节的主气 。
燥邪对孩子的影响是特别明显的,过敏、咳嗽都会很高发 。 预防和缓解这些问题,生活起居就不能像夏季那样经常祛湿,而是要逐步加重润燥的力度 。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调整和操作呢?接下来养护孩子,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以下四个细节 。
秋分后,孩子少生病的四个要点1、温燥向凉燥转变,饮食要温润
天气越来越干燥,这几天大家应该明显有感觉到 。 孩子口、唇、鼻、咽干,怎么喝水都不解渴;皮肤干燥,甚至出现脱皮、起屑的现象;大便干结等都是燥的表现 。 皮肤干燥,屏障功能就比较弱,孩子往往更容易爆发湿疹 。
秋分之后,天气渐凉,凉燥会慢慢取代温燥 。 凉燥的孩子,往往是汗不多、但怕冷 。
应对凉燥,要温润 。 应对温燥和凉燥的方法是相反的,温燥要以平偏凉的润燥食物为主,而凉燥则要以平偏温的润燥食物为主 。 接下来的饮食重点,就要逐步偏向选择偏温、偏平性、能滋润的食物 。
例如:花生、杏仁、芝麻、糯米、莲藕、银耳等润燥益脾肺的食材 。 可以多给孩子喝一些汤水或粥 。 糯米大家通常觉得不好消化,但是煮成稀粥,就会相对好消化很多,孩子也是合适的 。 同时要注意,这时候,梨和一些偏寒凉清热的食物,要少吃,否则,不仅不润燥止咳,还会适得其反 。
2、阳气内敛,要防内燥
秋主收,入秋后,家长们已经有意识地帮孩子敛阳 。
阳气内敛,孩子容易有内燥 。 阳气内敛,孩子脾胃阳气比长夏要足,胃口明显变好,此时,往往容易出现脾胃烦热的情况 。 脾胃烦热,最易受损的是孩子的阴液 。 阴血津液耗伤,孩子就会出现内燥 。
这里大家要区分好“燥”和“上火” 。 燥是缺水,比如孩子皮肤干、痒都是燥的表现,不一定有火;但是燥会伤津液,会导致阴虚,阴虚火旺,孩子就容易嘴唇红、脱皮等等“上火”的表现 。 所以秋天看到孩子有“火气”,大多数是内燥引起的,不适合清热,滋阴才会有好效果 。
防内燥,不能只润燥,还要注意祛除湿气 。 秋季干燥,脾常不足的孩子,内湿盛,是很常见的 。 内湿的生成多与饮食有关 。 如果食物无法被脾胃运化为津液,又不能通过膀胱、汗腺排出,就会“水湿内停”,生内湿 。
那么,秋分后,尽量不要让孩子多吃寒凉、不好消化的食物,同时,可以选择既滋阴润燥又理气祛湿的食物,帮孩子去湿气,例如泥鳅 。 秋柠饮也是不错的选择 。 但是,如果南方气温还是很热的地区,内湿很盛的孩子,也可以再吃一段时间白萝卜、冬瓜,注意放一片姜来中和其凉性,能很好的生津祛湿 。
除了应对内燥,还有防卫外燥 。 我们说的温燥和凉燥,都是外燥 。 如果家长没有帮孩子有效防外燥,一旦内燥、外燥同时侵袭,孩子就会更“多事” 。 如果已经明显感到“干”的感觉了,房间里可以开始开加湿器了 。
3、传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高发,健脾以强体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