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案创作的5个技巧 文案创作的技巧有哪些?( 二 )


而场景化的文案 , 就是给用户制造一个场景联想 , 让用户能触景生情而关联到品牌或产品 , 从而传达出品牌定位或产品价值 , 并产生高转化 。
这样的文案是现在比较流行的 , 通过一系列文字击中用户具体场景 , 从而打动用户 。
就像上次网易和知乎齐发的地贴广告 , 都是采用了典型的场景化文案 , 而且后面陆续各大品牌也都来了一大波 。
显然 ,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的人这么注重“我”的感受和“我”的需求 。 可以说大家关注的内容都是“与我相关”的 。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 , 用户在做出选择时 , 更多的是从自己出发 , 而被唤起的场景的就是最与自己相关的 。
这里木木也推荐一个一直收藏的经典文案《我害怕阅读的人》 , 它就是各种场景的组合 。
3 关联熟悉事物
我们的大脑都是会关联记忆的 , 而且还是非常喜欢特别擅长关联记忆 。 比如我说“水果” , 你脑袋里面可能已经马上出现了几种水果 。
换句话说 , 我们每一个人都更习惯于用固有的认知去解释和理解新事物 。 对于文案 , 我们也是习惯于用过去固有的认知去理解 。
木木老贼之前也跟大家提到过认知基模似 , 对于一个完全不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人来说 , 大量的描述性语言让人完全抓不到头脑 , 而利用对方已经理解的事物(基模) , 再在这个事物上进行关联就容易多了 。
所以 , 让文案变得具象可视化 , 一个非常好用的绝招就是:利用用户已经理解的事物 , 来解释目前还未知事物 。 这是这个世界上很多品牌乃至超级大品牌在写文案或介绍产品时用到的奥秘 。
比如第一代iPhone , 乔布斯没有直接说未知概念“智能手机” , 而是先说“1个大屏iPod+1个手机+1个上网浏览器” 。
要知道 , 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这个概念 , 不管你怎么说别人根本就不懂 , 而乔布斯直接利用了人们已经熟知的几个概念 , 让我们很快就能快速了解iPhone了 。
还是乔布斯 , 当时推出ipod的时候 , 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就直接说:“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 。 不得不说 , 每一个人利用过去的经验都可以马上有画面感 。
这也是利用用户已经理解的事物 , 来解释未知事物 。
所以 , 大家在写文案的时候 , 不妨也想想自己要描述的东西和用户熟知的东西有哪些关联 , 绝对好用 。
比如你的产品可以让年轻人更有前途 , 你为什么不说他们以后会像马云一样 。
再比如当时雷军还不是那么出名的时候 , 很多人开始叫他雷布斯 , 就是这样简单一个叫法 , 就算很多不认识他的人都马上知道他有多厉害了 , 并产生兴趣 。
所以说 , 利用对方已有的认知基模这种创作技巧 , 能够让用户短时间理解各种未知事物、未知产品、未知概念或者未知功能 , 并产生具象的画面 , 百试不爽 。
4 以小见大
很多人写东西 , 都喜欢往大了写 , 各种行业级的视角、世界级的视角、宇宙级的视角 , 显得特别牛气 , 用户查字典才能看懂 。
这个确实牛 , 特别专业 , 但我们毕竟不是写学术性研究、行业专业报告 。 大部分文案都是为了打动用户的 , 触发行动的 。
如果不是写专业性报告 , 实在没必要过分的拔高视角 。
我更建议的是从小视角着手来带动更大的视角 , 这样会更加具象 , 更富有感情 , 更能打动用户 。
这个方法在电影里面其实用到很多 , 比如我非常喜欢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 就是通过一个监狱这样一个小视角的描述 , 或者说是从2个主演这个更小视角的描述 , 最终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历史背景 。
还有一部梅尔吉普森导演的《血战钢锯岭》 , 里面塑造当时战争场景的方法就是大量的描述一个个士兵来反映出战场的残酷 。
还有周星驰《功夫》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片段 , 就是对那个平民区的描绘 , 他没有上来就从更大的视角各种介绍 。
而是通过包租公买早点的经过来引出一个个小事件和小场景 , 人物关系也一下子就清晰了 。
在这个片段如果从更大的角度去介绍 , 用户可能也能够明白当时平民区的现状及人物关系 , 但是并不会有什么深刻认识 , 而透过更小的“人”去描述 , 马上就活灵活现 , 记忆深刻了 。
前不久 , GQ一篇特稿《喊麦之王》就是这方面“以小见大”的一个绝好案例 , 文章传播效果也非常好 。
之前 , 写直播行业的文章有很多 , 但基本都是从整个行业这个大视角写的行业报道 , 有知识点 , 但是无聊乏味 , 晦涩难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