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风咳

咳嗽 , 按理说很常见 , 没什么奇怪的 。 但是一遇见冷空气 , 一遇见烟味 , 或者其他的奇异的味道 , 就能引起咳嗽 , 长的时候一口气咳下来能咳半分多钟 。 咳嗽的程度没法预料 。 这是怎么回事?嗓子发痒 , 痒就咳嗽 , 这个咳嗽的特点不是一声一声的 , 而是一阵儿 , 呛咳的 。
【中医辨证治疗风咳】像这种症状大多数人会认为是咽炎 , 气管炎 。 但这个跟气管炎不一样 , 气管炎是炎症引起的 , 气管炎痰多 , 这个痰不多 , 咽炎它也有红肿热痛 , 慢性咽炎也有充血咽部 , 这个没有 。 而中医认为的风寒引起的咳嗽 , 一般都是稀痰 , 不是干咳 , 而是有痰的咳嗽 。 还有一种是热咳 , 所谓热咳它有这个热的表现 , 痰黄痰 , 它有痰 , 也伴随着有痰 。 那这种症状到底是什么病呢?
在中国的古医书《诸病源候论》上就提到了 , 咳有10种 , 就是还有这种咳嗽的分类 , 又咳有10种 , 一曰风咳 。 语言因咳不得竟也 , 就是因为咳嗽 , 说话都说不了了 。 《诸病源候论》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科病因和证候的专着 , 书中有记述的“风咳” , 说那种咳嗽让人“咳得话都说不了” 。
风咳 , 顾名思义 , 好像就是说风导致了咳嗽 。 咳嗽就咳嗽 , 怎么还和风扯上关系了呢?中医说外邪致病 , 这个外邪有六种:风、寒、暑、湿、燥、火 , 人们听得比较多的就是寒咳 , 热咳和燥咳 , 这三种咳嗽来自于六邪当中的寒、火、燥 。
那么对于风咳应该怎么治疗呢?中医讲的是从风来认识 , 从风来治疗 , 从疏风、疏缓气道来考虑 。 利用苏叶 , 麻黄 , 炙麻黄用的是 , 不是用来发汗的 , 而是用它疏风 。 还有些个疏风的牛蒡子 , 舒缓气道的五味子 , 地龙这都能舒缓气道 , 还有的用白芍也能舒缓气道 , 甘草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 所以说治疗 , 不离疏风 , 不离舒缓气道 , 这么两个主导思想 。
如果是风寒外邪 , 束表闭肺 , 无汗发热 , 喘而偶咳 , 那么首选麻黄 , 配苦杏仁(此药的功用是通大肠) , 祛风寒降肺气 。 如果时咳 , 夜卧尤甚 , 就需平肝止咳 , 首选黛蛤散(青黛 , 蛤粉 , 两药配伍比例为;这里的蛤粉一定要用火炒通红 , 以减免整个散剂的寒性那么 , 如何从象上辨出风咳之证呢?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言:“风咳 , 欲语因咳 , 言不得竟是也” 。
其实 , “风寒暑湿燥火”里的这个风 , 指的不是刮风下雨的风 , 而是指所有和风具有相似特性的外邪 , 风的特性是什么呢 , 风的特性就是无形、流动、无孔不入、来去无定 , 变化无常 , 中医就把那些具有这种特征的疾病 , 称为“风病” , 风咳就是其中的一种 。 这种咳嗽 , 没有其他原因 , 往往是由于油烟、灰尘还有冷空气、刺激性气味等等现代医学意义的过敏源而爆发的 , 中医认为“无风不作痒” , 风邪致病 , 就常常会出现痒 , 正像王先生所描述的那样 。
说咳就咳 , 难以抑制 , 说不咳了 , 就又停止了 , 就像风一样来无踪去无影 , 非常符合“风”的特点 , 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讲 , 属于风邪造成的咳嗽 , 现代医学认为这个过敏性咳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 , 其实就属于风咳 。 而中医对抗风邪 , 它用的方法不是要拦挡 , 而是要疏散 。 中医认为炮制过的麻黄 , 有疏风、定喘的疗效 。 您再看这个是苏叶 , 主要就是用叶的部分 , 在《本草正义》这本书上就讲:“叶本轻扬” , “疏散肺闭 , 宣通肌表 , 泄风化邪 , 最为敏捷 。 ”意思就是说 , 苏叶疏散风邪的功能是非常明显的 。 既然是因风而咳 , 那把侵入人体的这个风邪疏散出去 , 想来这咳嗽也就止住了 。
但正如风邪变化难测 , 所以风咳容易复发 , 中医推荐小饮品:甘草2克 , 菊花2克 , 乌梅2枚 , 把它们一同放进杯子里 , 用开水冲泡 , 当茶喝 。 菊花 , 乌梅 , 这都有疏风的作用 , 都有缓急的作用 , 乌梅它也有抗过敏的作用 , 也可以加点甜味的生甘草 , 生甘草也利咽 , 所以对于预防 , 改善气道是有帮助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