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多与湿热并存

专家:董飞侠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
湿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 , 特别是在慢性肾病当中表现尤为突出 。
水湿是湿热产生的基础
水湿属阴 , 最能伤人阳气 , 故叶天士《湿热论》中就有“湿胜则阳微”之说 。 阴湿过甚反过来影响脏腑功能 , 使肾脏阳气虚弱 , 阳气一虚 , 就更难温化已成之水湿了 。 湿邪蕴蓄不化 , 日久化热 , 热与湿合 , 便成湿热之证 , 因此水湿是湿热产生的基础 。 水湿不仅是贯穿该病病情始终的病理产物 , 而且成为损伤人体正气、阻碍气机的主要因素 , 同时又是进一步伤阳、化热 , 使湿热形成 , 推动疾病发展的主要病理环节 。 脾肾功能失调是肾病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 。 水湿郁久必生湿热 , 湿热是肾病发生发展迁延反复的重要因素 , 或肾病日久 , 阳损及阴 , 使真阴亏虚 , 虚热内生 , 热与湿互结而成湿热 。 治疗通常选用石苇、车前草、滑石、栀子、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金银花、甘草、生地、龙胆草、乌药、芦根等 。
由湿热毒邪侵犯形成
薛生白曰:“太阴内伤 , 湿饮停聚 , 客邪再至 , 内外相引 , 故病湿热 , 皆先有内伤 , 再感客邪 。 ”说明在脾虚不运 , 水湿停留的基础上 , 如果外感湿热毒邪也可形成湿热证 。 其发病关键是中气偏虚 , 若人体“不夹内伤 , 中气实者” , 即使感受湿热毒邪 , “其病必微” 。 从临床看 , 有的肾病患者(如慢性肾炎)发生咽喉肿痛或皮肤疮疡等之所以表现为湿热证 , 多是由于先有脾虚不运的基础 , 但从肾病来说 , 其湿热证则是单纯外感引起的少 , 内外合邪所致者多 。 所以说湿热毒邪侵犯人体是肾病湿热证形成的重要原因 。 治疗通常选用石苇、牛膝、徐长卿、知母、黄柏、苍术、马鞭草、茵陈、金钱草等 。
药源性损害也可引起
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 , 在长期大量应用类固醇药物激素而助火生热并易招致外邪热毒入侵 , 致邪热与水湿互结酿成湿热 。 湿热久结难解难分致气机壅塞 , 水道不利 , 进一步加重 , 从而使病情反复 , 迁延难愈 。 肾病未愈而继发医源性皮肤质酮过多症或继发感染 , 出现面红体肿 , 头胀头痛 , 心悸失眠 , 心烦多汗 , 流脓涕 , 大便秘结 , 小便短赤 , 舌尖红 , 苔薄白腻 , 脉濡数等 , 这是典型的湿热证表现 。
有人把类固醇药物类比为中药纯阳之品 , 并认为上述湿热证的表现是用药后耗津损液的结果 。 有的医家还解释说 , 激素类药物长期大剂量的应用 , 每致损真阴、抑真阳之变 , 机体阴阳失济 , 气化之机怫郁 , 水湿无以宣行则内蕴为患致使湿热证形成 。 所以说有湿热必清 , 清湿热可以降低其复发率 。 治当用芳化淡渗利湿与清热解毒之品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连翘、益母草、竹叶、薏苡仁、滑石、玉米须、车前草等 , 并用党参、黄芪益气固本 。
现代研究认为湿热证与感染密切相关 。 感染是肾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 , 无论是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皮肤感染、尿路感染还是霉菌感染 , 患者多呈现不同程度的湿热证表现 。 而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清利湿热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 , 一方面有提高白细胞吞噬能力 , 改善肾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 另一方面具有抑制免疫反应 , 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
【慢性肾病多与湿热并存】总而言之 , 在慢性肾病过程中 , 由于湿热证的广泛存在 , 并且成为慢性肾病最基本的病理表现之一 ,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 , 在慢性肾病病程的某一阶段或整个过程 , 以湿热为主要表现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 , 值得从事肾脏专业的医师高度重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