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小便透露肾脏健康状况( 五 )


正确答案:B 。 养生专家解析:一般来说 , 水在体内正常代谢需要30—45分钟 , 相当于学校里一堂课的时间 。 不过 , 这道题里即使选其他选项 , 也不一定代表你的身体 , 尤其是肾脏出了问题 。 水在体内停留时间长短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 , 一是吃的是咸还是淡 。 吃得过咸时 , 排尿的时间就会长一点 , 因为盐会造成水在体内潴留 。 二是你吃得多还是少 。
宴会前什么也没吃就猛灌啤酒 , 很快就想上厕所;而吃了东西 , 尤其是主食后再喝酒 , 就不太容易有尿意 。 原因很简单 , 食物像海绵一样吸附了水 , 延长了它排出的时间 。 此外 , 身体是否缺水和天气的冷热也会影响排尿时间 。 运动完出一身汗 , 身体高度缺水 , 喝的水全部被吸收 , 就不易排出;天气太冷 , 水分很难通过汗液挥发 , 只能变成尿液 , 就让人老想上厕所 。
4、正常的尿液是什么颜色?
A 。 淡茶色;B 。 无色;C 。 发亮的黄色;D 。 鲜红色;E 。 酱油色;F 。 白色 。
正确答案:A 。 专家解析:健康的尿液应该是淡黄透亮的 , 就像你沏的第一遍茶水 。 喝水多的时候 , 尿液也可能像白开水一样 , 是无色的;喝水少的时候 , 则像一种啤酒的黄色 。 这几种情况都是正常的 。 不正常的尿液包括以下几种:发亮的鲜黄色 , 说明尿液中含有黄疸 , 或者补充维生素B2 , 也就是核黄素过多;像洗肉水一样的鲜红色 , 说明尿中有红细胞 , 可能是肾脏外科疾病或肾炎 , 或者利福平等受抗结核药影响;酱油色 , 尿中有破了的红细胞 , 也可能是肾炎;白色 , 很少见 , 说明尿中有乳糜 , 源自丝虫病或肾、淋巴管堵塞 。
5、一天的尿量是多少?
A.100毫升;B.400毫升;C.1000毫升;D.1500毫升;E.3000毫升
正确答案:D 。 专家解析:我们每天排出的尿量大约是1500毫升左右 。 这是正常尿量 , 其实 , 只要每天尿量多于400毫升、少于3000毫升都没有太大问题 。 少于400毫升叫做少尿 , 正常人几乎不可能出现 , 一旦发生 , 大多为急性肾衰竭;多于3000毫升叫做多尿 , 多为糖尿病或尿崩症等内分泌疾病 , 也可能是精神性烦渴症 。
此外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也可能出现多尿 , 尤其是夜间尿量增多 。 认为多喝水多排尿就能排毒 , 完全是个误区 。 只要排尿量在正常范围内 , 就足以把体内毒素排出去 , 没必要刻意地多喝水 。
6、健康的尿液什么样?
A 。 浑浊;B 。 澄澈;C 。 气味浓;D 。 气味淡;E 。 泡沫多;F 。 泡沫少 。
正确答案:B、F 。 专家解析:淡黄澄澈透亮无疑是健康小便的重要标准 。 但尿液浑浊也不必过于担心 。 尤其天气凉时 , 尿液放置一会儿后容易变得浑浊 , 甚至放久后 , 尿盆底部还会出现白色沉渣 , 这往往是尿液析出了盐类结晶 , 它与肾脏病无关 。 尿液中泡沫多则应该及时到医院去做尿化验 , 如果出现蛋白尿 , 可能是肾脏病造成的;但是如果尿化验并无蛋白 , 这种泡沫多就并非异常 。 临床上很少用尿的气味来辨别健康与否 , 所以尿味浓淡不用太放在心上 , 除非你的尿呈一种奇怪的烂苹果味道 , 那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征兆 。
从小便状态看女人健康状况
提起尿 , 人们觉得这不过是一种人体代谢的“副产品” 。 其实 , 尿液也是身体状况的晴雨表 。 每天排尿多少 , 尿频的原因 , 尿液颜色的改变 , 都代表着身体的某种反应 , 里面大有养生学问 。
1.解密尿量和频次
由于个人饮食习惯的差异 , 排尿量和频次也各不相同 , 不过大体上 , 人们每天的平均尿量在6杯(即1500毫升)左右 , 每日排尿次数在4-8次之间 。 当然 , 如果你超级爱喝水或者饮料 , 尿量就不止如此了;又或者忍受干渴之苦的人 , 身体恐怕也难以制造出6杯的排泄量 。
2.如何判断不正常排尿
如果喝了大量的水 , 尿液依然很少 , 即可能患有尿少症 , 这与肾功能衰竭有关 。 对于成年人来说 , 每天的尿液一般不应低于400毫升 。 相比之下 , 尿频更容易被感知 , 当你觉得排尿次数明显增加 , 这可能与尿路感染、糖尿病等有关 。 如果出现尿量的突增、骤减 , 这些情况又无法用饮水量来解释 , 就该检查下身体了 。
3.尿里的“彩虹”世界
尿液的颜色也并非一成不变 , 它会随着饮水量、饮食的不同或者疾病而有所改变 。 如果你喝水充足 , 则尿液呈淡黄色;如果你有点脱水 , 尿液颜色会加深 。 尿液中的黄色多来自于老化的血细胞 , 它们在经历了一系列身体代谢后会被分解 , 最后以色素沉着剂的身份来到尿道并最终被排出体外 , 膀胱中的水分越少 , 尿液颜色越深 , 所以晨尿的颜色一般比较深 。 如果尿液呈现红色、橙色甚至绿色 , 也不要惊慌 , 这往往归咎于你吃的食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