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暑 夏季如何正确有效的防暑

在这温度居高不下的夏季里,很多人都感觉到了身体的严重缺水,也有很多人因为工作、饮食等原因导致了中暑,那么在这炎炎夏日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进行防暑呢?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
目录
1、夏季防暑需知2、夏季哪些人需重点防暑
3、夏季老人如何防暑 4、夏季如何补水防暑
5、夏季防暑吃哪些水果好 6、夏季防暑吃什么
7、夏季防暑秘诀 8、夏季防暑的方法
夏季防暑需知
中暑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 。 起病前往往有头痛、眩晕和乏力 。 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 。 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 。 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
1.劳力性中暑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 。 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 。 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
2.非劳力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 。 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 。 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 。 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 。 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
夏季哪些人需重点防暑
1.老龄人
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
2.孕产妇
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长期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
3.婴幼儿
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
4.心血管病患者

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 。 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
5.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容易中暑 。
6.感染性疾病患者
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 。 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
7.营养不良的人

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 。 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 。
8.正在服药的患者
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
夏季老人如何防暑
每年夏天,都有不少患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被暑热夺去生命 。 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体温调节中枢神经较弱,加之有些老人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组织胺药物、利尿剂、安定类药物等,也会进一步加重中暑的可能 。 因此,老人在天气炎热时应该高度警惕,以防中暑发生 。
高温环境下,老人首先可以出现“先兆中暑”,表现为多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动作不协调等 。 这时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 如果上述症状加重,患者的体温升高到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有可能是 轻度中暑,需要及时处理,并休息 。 重症中暑病人多以突然抽搐、谵妄或昏迷起病,同时出汗停止、呼吸急促,体温可达 40℃以上,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 。 应尽快采用将冰袋放在病人头部、额前、腋下等方法,并迅速送医院治疗 。
为预防老人中暑,应注意下列几点
⑴盛夏炎热季节,家中老人最好有人陪伴,事先做好各项防暑工作 。 家中要备足清凉饮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