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总觉得累( 三 )


为什么鲁迅先生要竭力的推荐友人要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原因就在于他所称《支那人气质》 , 其实非常严酷冷静的 , 冷静得几乎残酷的 , 从一个美国人的眼里看中国人到底有哪些劣根性 , 有哪些弱点 。
史密斯是一个100多年前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传教士 , 具体来说 , 他就在当时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 , 在中国生活了整整22个年头 。 后来他就根据这22个年头在中国的生活经历 , 在1890年的时候 , 上海《华北每日新闻》当中连载了他的这本书 。 当时一时洛阳纸贵 , 畅销 。
用英文写的 , 为什么畅销?就是他为西方人第一次详细描绘了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中国人他们到底有哪些民族上的性格?可惜这本书就大部分都是负面的 , 兼听则明 , 偏听则暗 。 所以我只要把他的标题给大家念一下 , 完全不用念里面的文字 , 相信如果你情绪激动的话 , 你会气愤、义愤填膺;如果你冷静的话 , 会默默无语;如果你在去反思的话 , 你会三天三夜睡不着觉 。
所以可以看出里面即有赞美中国人的 , 有肯定 , 也有非常冷静近乎残酷的对中国人的批评 。 在他的书出版二、三十年之后 , 可以说近代唯一的精通中西文化的一位中国文化名人辜鸿铭先生也驳斥了这本书 。 他认为这本书对中国有许许多多的误解 , 只是有许多表面上的东西 。
他说到中国人如何漠视精确 , 永远不精准 , 中国人说七、八十岁 , 一个人过了七十 , 然后就七八、十岁 , 你到底是七十岁还是八十岁?到底是七十一岁还是八十九岁 , 这中间都叫七、八十岁 , 前后差19年 , 但中国人都叫七、八十岁 。
还有他说因为他可能常年在北京生活 , 他说北京周围有几个村 , 每一个村跟北京市中心的距离 , 有的是6公里 , 有的是1公里 , 但是周围的那好几个村都叫三里屯 。
现在北京还有三里屯嘛 , 但是今天是一个地名了 。 但当年北京人所有跟城中心前门相差不远的那些地方都叫三里屯 。 同样 , 拐弯抹角 , 包括中国的语言当中、思维当中 。
但是我注意到翻译者有一个注释 , 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 他说以西方人的观点来看 , 中国人容易误解西方人 , 而且这种误解经常是导致冲突的原因 。 然而史密斯缺乏公正之处在于 , 他是从西方人的观点来看中国人 , 也在误解中国人 。 这种误解也经常是他们强权或侵略的理由 。 两种文化的交流 , 如何避免各执一端的片面 , 在今天依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
如果我们想起距今三个多月之前、四个月不到的“西藏风波”或者奥运火炬的传递 , 想想我们未来即将来临的北京奥运 , 当中中西方的冲突 , 大家各执不同的眼光来看 , 我想冲突会永远的不断 。 但是我想冲突归冲突 , 如果我们绚烂归于平淡 , 静下心来想一想 , 《中国人的性格》当中虽然有很多负面的性格 , 但那些负面的性格有没有道理呢?也许我们大家都可以一起来思考一下 。
中国人不是“黄种人”
古代西方旅行家对中国人的描述是“白皮肤的民族”抛开中国人的整体肤色先不论 , 只要回想一下我们的生活经验 , 至少就得承认:有一些中国人的皮肤很白 , 而南方中国人里面有一些皮肤较黑 。
事实上 , 古代西方旅行家在描述中国人时 , 有“白皮肤的民族”的说法 , 也有将中国人的肤色记录为暗白色、橄榄色的等等 , 而很少见到有“黄皮肤”的描述 。 现在一些西方游客到了中国后 , 首先吃惊的就是这里哪有黄皮肤的人呢?一个德国论坛的帖子这样写道:“我才去过中国 。 我很失望 , 因为没人是黄色的;-) 不 , 说些正经话 , 有些人的肤色甚至相当白 。 女人们拿着阳伞走在路上 。 很多人像南欧人一样是中褐色 。 ”
实际上 , 在被称为“白种人”的欧洲人里面 , 只有北欧人的肤色整体较白 , 其它欧洲人的肤色并没有和中国人迥然有别 , 甚至往往比中国人的肤色更深 。
因此 , 当我们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并认为自己是“黄皮肤”的时候 , 肯定不是出于纯粹的事实判断 , 而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干扰 。
中国人成为“黄种人” , 是欧洲崛起的一个结果近代以来 , 欧洲在世界的版图中脱颖而出 , 这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都造成了影响 。 对于人文科学来说 , 要探究欧洲为什么能崛起 , “欧洲的人种更优”就成了一个解释;对于自然科学来说 , 欧洲的优秀表现左右了科学家们本该客观的眼睛 , 他们在划分人种时有意无意的将更好地词汇给了欧洲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