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得一者可安天下 什么是移动社交?( 七 )


林承仁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 离开亚马逊后回国创办了个性化资讯产品“无觅” , 但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 。 看到Secret只用了短短两个月估值就超过4000万美金 , 林承仁觉得机会来了 。
3月25日 , 由无觅团队开发的秘密正式上线 , 不仅复制了Secret的功能 , 也成功复制了Secret的走势:一周内传遍了中国的互联网圈 。
唯一不同的是 , 秘密在内容上显得有些离经叛道 。
刚上线时 , 秘密和Secret一样 , 主要内容都是内幕爆料 , 产品也借此完成了冷启动 。 但是 , 匿名的氛围决定了用户无需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 也就助长了后来的一些谣言和人身攻击 。
不同的是 , David认为Secret是一个树洞 , 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和共鸣 , 因此平台对恶意的内容设立了严格的过滤机制 , 更多地向用户展示温暖的内容 。 而无觅团队则在介绍秘密时称: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心有不满和愤怒 , 但不方便发朋友圈 , 因为担心会影响同事或朋友关系 。 如果彼此戴着面具无法确认身份 , 这时用户就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用担心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 ”
团队如此态度 , 秘密被当成泄愤和攻击他人的工具 , 也就无可厚非了 。
其实 , 同期的其他产品也有类似的问题 。 比如许朝军的乌鸦 , 上线时的slogan便是“上班黑同事 , 下课黑同学” 。 为了产品的快速启动 , 大家都心照不宣的选择了同样的方式 。 究其原因 , 大概是人性的阴暗面比较容易被点燃和扩散吧 。
对此 , IT评论人洪波表示:“支持发挥恶意 , 充斥谎言与欺骗 , 没有给社会带来任何正面价值 , 注定不会长久 。 ”
5月8日 , 由于平台对负面UGC内容把控不足 , “秘密”被App Store下架;20日 , “秘密”改名“无秘”重新上架 , 随后又因为类似的原因被下架 。 最后无秘选择通过与“友秘”合作而重新出现在App Store 。
虽然几经波折的无秘元气大伤 , 秘密(Secret中文版)、乌鸦等竞争对手也蜂拥而上 , 但所谓“学我者生 , 像我者死” , “师承”Secret的无秘依然稳坐头把交椅 。 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 , 熟人匿名社交这条路突然走到了死胡同 。
7月 , Secret刚刚获投2500万美元B轮融资 , 估值达到1亿美元 , 却在一个月后跌到了App Store1500名开外 。
这一切也许早有征兆 。 熟人匿名社交说到底释放了两点需求 , 偶发性的窥探欲和不用负责的攻击欲 。 不难想明白 , 这两者都是难以持续的需求 。 而说到持续的社交需求 , 交友这个词又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
于是 , 在2014年夏天匿名社交的玩家们集体一个急转弯 , 从熟人匿名转向匿名交友 , 出现了抱抱、微密、小声、耳语、BiBi、叽密等产品 。 此外还有类似“几度”这样的匿名人脉交友 , 基于通讯录匿名匹配 , 撮合二度、三度人脉关系 。 无秘在3.0版本中也进行了大幅改版 , 推出了附近的人 。
但匿名社交进入交友领域后似乎失去了原来的爆发力 , 在以陌陌为首的阵营里举步维艰 。 与此同时 , 匿名的机制让大量涉黄信息死灰复燃 , 一时间匿名社交产品们阵脚大乱 。
然而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很快大洋彼岸又传来了激动人心的消息 。 随着秋季学期的开始 , 一款应用迅速席卷了美国1300多所高校 , 并以接近4亿美元的估值拿下了红杉资本领投的6200万美金 。
它就是Yik Yak 。
Yik Yak是一个基于LBS的匿名BBS , 上线时间比Secret更早 。 上线初期两位创始人Droll与Buffington谎称自己是应哈佛学生邀请开发了这款软件 , 因此Yik Yak得以在常春藤高校迅速走红 。 但由于定位在美国东部 , 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进入硅谷的视线 。
由于在校园内传播 , Yik Yak所面临最严峻的问题要数辱骂、恐吓这类校园霸凌信息 。
Droll与Buffington以近乎疯狂的方式来杜绝霸凌现象 , 不仅设立了严格的社区规则 , 更是在全国所有的高中地区设立地理位置栅栏 , 禁止高中学生使用 。 这对当时用户群体主要分布在高中和大学的Yik Yak来说无异于自断一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