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排水网站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

中国给排水杂志(给排水网站)
近日 , 由北京建筑工程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郝晓地策划编辑的《水的研究》《中国的水》特刊正式出版 。这是水研究第一次以国家/地区的名义发表专刊 , 说明其特别关注中国的水研究技术领域 。这也是《水研究》首次与国内学术期刊《中国给水排水》合作 , 开创了中国水务专业期刊与国际顶级期刊合作的先河 , 助力中国专业期刊进入国际舞台 。


北京建筑大学在《中国水》特刊的出版发行中表现出色 , 共收录5篇文章 , 均来自郝晓地教授的研究团队 。本文主题涵盖污水能源回收实施策略、能源回收环境影响评价、污水生物除磷等水处理前沿技术热点 。对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路线既有战略观点 , 也有污泥厌氧消化的技术解决方案 。其中 , 郝晓地教授提出了基于污水中热能回收的技术方案 , 用于反馈污水处理厂的能耗 , 实现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碳中和” 。与污水中基于有机化学能的能量回收相比 , 热能回收实现污水处理厂运行自给自足的潜力更大 。这一成果发表在WR专刊《兴风作浪》上 , 标题为《废水中的能量回收:有机物上的热量》 , 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讨论 。鉴于本研究课题的创新性等方式 , 本文也被收录在《中国水》专刊中作为开篇文章 。


北京建筑大学郝晓地教授五篇文章内容及《中国水》开篇第一页
据悉 , 自2015年“水十条”颁布以来 , 我国开启了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改善流域水环境的攻坚战 , 其中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是重要一环 , 最大限度减少流入水环境的污染物总量 , 提高水环境的自由净化能力和弹性 , 甚至实现污水中能源资源的提取回收 , 构建循环经济 , 促进可持续发展 。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智力支持 , 即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017年11月初 , 时任《水研究》主编的Mark van Loosdrecht教授和地区主编郝晓地教授在京与《中国给水排水》杂志负责人就合作出版中国特刊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期特刊的初衷是通过在中国本土努力和/或全球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智力聚集 , 重点帮助中国解决现存的严重水问题 。

郝晓地教授与《水研究》杂志社社长及《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代表就特刊出版事宜进行了交流(从左至右:郑兴灿、罗德·库克、吉勒·琼克、郝晓地)
在联合出版专刊的问题上 , 郝晓地教授与爱思唯尔出版公司《水研究》的杂志总监吉勒斯·琼克先生进行了多次密切沟通 。而在2018年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举行的《水研究》年度编委会会议上 , 我们相互沟通 , 得到了积极的回应;2018年7月底 , Mark van Loosdrecht教授、郝晓地教授和《中国给排水》杂志负责人共同确定了中国专刊的主题:中国的水 。

特刊《中国之水》的出版在东京水大会上得到正式确认 。(从左至右:袁志国、罗德·库克、吉勒·琼克、马克·范·洛斯德雷赫特、郑兴灿、陈光浩、郝晓地)
2018年9月在东京举行的IWA水大会期间 , Mark van Loosdrecht教授、郝晓地教授、陈光浩教授、袁志国教授、总工程师郑兴灿(代表《中国供排水》杂志)、Gilles Jonker等人正式确认发行中国专刊 。本期特刊由郝晓地教授担任主编 , 特邀昆士兰大学袁志国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陈光浩教授作为特邀编辑共同编辑 。
本期专刊投稿系统开通后 , 共收到稿件260篇 , 最终通过全球同行评议收录发表高质量论文76篇(阅读收录论文的官方地址为https://www . science direct . com/journal/water-research/special-issue/10 vlj 2 cq10m) 。据统计 , 收到的文章来自34个研究课题(基于第一单元的统计) 。其中 , 2篇以上文章收录的同一研究课题分布如下图所示 , 同济大学投稿8篇 , 可见其在水研究领域的活跃 。南京大学以6篇文章排名第二 , 北京土木建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并列第三 , 分别投稿5篇 。其中84%的收录文章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按文章分类 , 分享污水/污泥处理成果的文章有46篇 , 是本期特刊的热点话题 。其余专题为能源/资源回收(11篇)、饮用水安全保障(11篇)、管道系统管理与维护(4篇)、黑臭水处理(3篇)、海绵城市建设(1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