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汇报交流,以读代讲,想象画面 。
(1)出示句子 。
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有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树丛在那里伏着 。
(2)师生减字对比读 。
师: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有线,
生: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有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师:看见树丛在那里伏着 。
生: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树丛在那里伏着 。
(3)通过对比读,你脑海中浮想出什么画面?
3.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在书上找找答案 。
(1)出示句子: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低矮的树丛和房屋稀稀落落的 。
(2)读句子,想象画面 。
总结:正因为空旷的原野,低矮的树丛,稀稀落落的房屋,童年的作者才视野开阔,一抬头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也不再平行,能清楚地看到那道很亮的灰白的线 。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象想象,语言文字似乎变成多彩的画面,变得趣味无穷 。】
二、感悟之一次追寻 。
1.朗读第二自然段 。看到这道线,作者会想些什么?会怎么做呢?
出示句子:“啊,天到尽头了!”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 。
2.总结:是啊,作者该多么激动、兴奋呀!指导朗读,体会心情 。
3.出示自学提示: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作者开始了之一次的追寻 。画出作者之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并想象画面 。
4.交流汇报 。读着作者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三、感悟第二次追寻 。
1.就在作者呆呆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作者的视野中 。
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
2.全班交流 。
(1)分角色朗读 。思考:从作者与老人的对话中,想象他们各自的神态和动作 。
(2)试着给对话填上表示心情的提示语 。
出示句子: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我---------地问 。
“天边?”老人------地说 。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地方 。去哪儿还远吗?”我------问 。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老人------地说 。
“地平线是什么?”我---------地问 。
“是个谜吧 。”老人------地说 。
(3)分角色有感情朗读3-10自然段 。
3.作者带着几分疑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 。画出作者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 。
四、想象地平线之谜 。
1.自学提示:两次追寻失败了,作者想这地平线,还真是个谜了 。它总是在前边吸引着
你,永远去追寻,去解这个谜 。想象这个谜到底是什么?
2.交流之谜
3.总结: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 。
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 。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 。
4.多形式朗读11自然段 。
【设计意图:课文的最后作者升华了“地平线”的内涵,赋予了它厚重的人生启示 。教学中以读代讲,想象之谜,模糊感悟会更适合三年级学生 。】
五、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第三题,想象画面并画下来 。
板书设计:
24地平线
初识亮灰白色
追寻两次失败
谜启示
口语交际·劝说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2.了解和感悟劝告语言的特点和技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教学重点:了解和感悟劝告语言的特点和技巧,能进行得体的劝告 。
教学难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劝说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良好的
启迪和教育 。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设计一组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导入话题 。
1.情境创设:我校三年级学生李大刚同学特别活泼好动,一下课就在楼道里跑来跑去,不是撞倒了这个同学,就是自己摔破了腿 。同学们,你看到了会对他说些什么?
2.劝说导课 。大家都想劝劝她,这节课,我们就来争当小小劝说家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来创设口语交际的话题,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 。】
二、讨论劝说的艺术
1.小组讨论 。
还有一个同学叫王大明,他的教室在三楼,下楼时别的同学都能做到轻声慢步靠右行,唯独他喜欢坐在楼梯的把手上往下滑 。同学们,你看到了会怎么办?是啊,王小明的行为太危险了,老师和同学看见了,都对他进行了劝说,他会听谁的呢?为什么?
推荐阅读
- 世界上有哪些风景好又小众的旅游景点?
- 男人说你没心机是什么意思 男人的心机女是什么意思
- 二奶和情人和小三的区别是什么 情人和小三的区别是什么
- 有颜色的泡泡该怎么做呢 如何自制有颜色的泡泡
- 但为什么人会产生自我意识
- 飞机什么不能托运电脑 飞机什么不能托运
- 学校事故证明书 模板 事故证明书模板大全
- 锁定任务栏 桌面最下面的,任务栏怎么锁定?
- 怎么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
- 如何正确的学习 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努力学习?